今天6时23分
迎来“冬至”节气
我们迎来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
古人云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
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
至
大
如
年
这句俗谚,说明了
冬至在一年所有岁节中的地位
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
这是宋代周遵道《豹隐纪谈》中的一句话,
足以看出吴地人历来
对冬至这个节日极为重视。
为何“冬至如年”
“冬至如年”这一说法是有历史传统的。
在古代历法上,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12支和12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阴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
而周代的历法是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阴历的十一月)为岁首,这就是把冬至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
另外,春秋时期的“勾吴”,正是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下后所建立的,因此,吴地的日月推算,当然也沿用周历了。
即使后来全国通用了阴历,但吴人仍重旧俗,把冬至看得比新年还重。
无锡冬至习俗
冬至盘
▲现代冬至盘
明清时期,无锡人过冬至像过年一样热闹,冬至前三天店铺就关门大吉,不做生意,乡学、私塾也要放假一天。
冬至节前几天,亲朋好友各以食品相馈赠,称之为“冬至盘”,清代时民间互送“冬至盘”的风气更是达到极致,大家相互攀比“扎面子”,不少穷人家苦不堪言。
旧时送冬至盘上门,收受者要给挑夫赏钱,称“脚力钱”,有些人家到后来甚至连打发挑夫的脚力钱都拿不出来,有的礼物送出后转了一大圈又回到自己家里,弄得哭笑不得。
《淸嘉录》中曾引颜度的诗:“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
祭祖
冬至夜,旧时在聚餐之前,先要祭祀祖先。
这就是《清嘉录》中所说的“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
拜冬
冬至既然大如年,人们也自然要相互拜访以示亲情,小辈也要向长辈祝拜,这种习俗称为“拜冬”。
长辈则向小辈发小年钱,又叫压冬钱,并送些瓜子干果之类的给小孩吃。
《清嘉录》中说:“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相交出谒,佃民男女,亦必更鲜衣相揖,谓之拜冬”。
无锡一带流传的《吴中竹枝词》写道:“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句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夜饭
正如除夕夜要吃“年夜饭”一样,冬至的前一夜称为“冬至夜”。
对于老无锡来说,冬至夜甚至比除夕夜还要重要,必须要夜阖家团聚,吃一桌丰盛的冬至夜饭。
吃冬至团
在吴地,冬至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为“冬至团”。
冬至节前夕家家磨粉做团子,以糖、肉、菜、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既供祭祀,又馈亲友。
而在早先,其中的讲究更细:除了“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即俗称团子的,还有“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即俗称圆子的。
粉团为“冬至夜”祭先之品,粉圆为“冬至朝”供神之品。
故蔡云《吴歈》有诗云:“慌将干湿料残年,冬夜亦开分岁筵。大小团圆两番供,殷雷初听磨声旋。”
时至今日,冬至那一天早上吃团子,仍是吴地许多地方普遍的习惯。
米酒开缸
过去农家自酿的米酒,也会在冬至夜开缸品尝。
无锡地区历来盛产优质大米,一般新米上场后,每家每户都要做上几斗米酒,吃上一个冬寒。
冬至酒品种很多,也有用草药、香料和糯米制成的,如桂花酒、三白酒、杜茅柴、靠壁清等,色清味冽,香甜润口。
另外,老百姓家里腌制的水咸菜,到了冬至也可以开缸食用了。
自冬至后入九,
九九八十一天,
正是寒季到了极限、
而后又由寒转暖的时日。
吴地的不少占候俗谚说,
“干净冬至邋遢年”,
“干冬湿年,千年湿冬”
意指冬至前后逢雨雪,主年夜晴;
若冬至晴,则主年夜雨雪,道途泥泞。
“冬前弗结冰,冬后冻杀人”
是说冬至前如较温暖,
则冬至后将非常寒冷。
未来几天天气如何?
今年的冬至和雨水相伴。
未来几天内,锡城也将多降雨过程。
随着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将逐渐下降。
25日起,最高气温就降低到10℃以下了。
▲@无锡气象
是否真如古人所说
今年会是一个干净年?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