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
无锡地标建筑龙光塔,
已经开工修缮了~
龙光塔修缮项目自2017年春启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对塔体建筑本身的结构检测和评估、修缮项目的编制,及照明亮化和防雷避雷消控设计,考古工程等。荣智健先生于今年捐资495万元修缮此塔,以期振兴无锡文风。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向荣智健先生颁发捐赠证书
为什么修缮龙光塔?
龙光塔的前尘过往
位于锡山之巅的龙光塔,
被尊奉为振兴无锡文风之风水塔。
龙光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此后数百年间,龙光塔兴废几度,屡坏屡修:
初修于康熙壬子(1672年)
再修于雍正庚戌(1730年)
三修于道光丙戌(1826年)
四修于道光丙申(1836年)
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有人持灯笼入塔捕雀引发火灾,毁去塔顶,从此一蹶难振。
1921年至1924年,乡贤们募银重修龙光塔,包括旧时上海十大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之首的祝大椿在内,一批热心公益、希望重振无锡文风的各界人士积极响应。
修缮后的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高2.85米,留存至今。
但关于捐资和塔刹铸造情况
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资料
以前也有人发现塔刹上有文字
由于无法登顶
近百年来未能为铭文留下拓片和影像资料
重点来了!
这不修不知道
一修修出了“重大发现”!
今天(12月23日),广受市民关注的锡山龙光塔修缮工作又有重大发现,文保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攀上塔顶部位的铜制宝葫芦状塔刹,首次制作了其表面与1924年修塔相关的600余字铭文的拓片,填补了地方文献中的空白。
近距离感受“重大发现”
此次拓片的铭文位于铜葫芦的上半部,600余字中绝大部分是人名,共有200余人。其中118人名字用阳文直接铸造在铜葫芦上,排列有序;而另外80余人的名字以阴文的形式,见缝插针地刻在葫芦上,排列也比较乱,应该是后刻上去的。
用阳文铸造在葫芦上的人名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由祝大椿夫妇领衔,祝氏家族的占了相当比例;
第二板块以另一位无锡巨贾薛南溟领衔,名单中包括了蔡兼三、杨翰西、杨石渔、蒋遇春、孙荷生、钱镜生等民国早期无锡商界的知名人物。
在118个人名之后,是一段有关铸造铜葫芦的简短文字:民国十三年岁在甲子仲冬月之 榖旦 本邑南门外曹三房老全记铸造。
这表明,这件1924年铸造的铜葫芦是地道的“无锡制造”。
是的,你没看错
龙光塔的“铜葫芦”就来自无锡曹三房
无锡曹三房
自明代起,无锡曹三房就是享誉江南的知名冶坊,不少曹三房冶坊的大作在国内外名寺珍藏至今,其中就有寒山寺的寺钟。
图为寒山寺寺钟
上世纪50年代,包括曹三房在内的7家本地冶坊并入王源吉锅厂,此后的半个世纪里,祝大椿位于无锡伯渎港的大宅成了工厂的厂房。传承明代曹三房冶坊工艺的王源吉于1993年为金山寺铸造了万年宝鼎。
图为金山寺万年宝鼎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