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故!记忆里的大桥,回来了

2018年12月26日 15:04:07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没有一座大桥,能像南京长江大桥这样,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2014年,南京长江大桥被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畴;2016年,大桥桥头堡成为首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如今,大桥公路桥复通,除了功能性上的大幅提升,桥头堡、三面红旗、工农兵雕塑、玉兰花灯等桥上文物的修缮同样引人关注。

  “长江大桥是68年通车的,我正好是68年出生的,作为大桥的修缮、建设的参与者,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和自豪……” 

  12月10日这一晚,南京长江大桥全线亮灯调试,参与路灯修缮的臧玉庆走上了大桥。望着一排排站立整齐的玉兰灯,他眼里有藏不住的欣喜。

  南京长江大桥上共有299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5盏玉兰花灯。南京市路灯管理处大桥项目负责人邱跃虎说,修缮时既要提高玉兰灯的亮度又要保持灯罩原貌,挑战不小:“以前大桥上黑灯瞎火,这一次改造我们把照度提升了。在灯托花盆的飞檐上面镶嵌八颗LED灯珠,每颗灯珠是三瓦,另外白色灯罩里面有六颗两瓦LED灯珠。” 

  这次,大、小桥头堡和两堡之间桥墩的外立面是修缮重点。要达到“修旧如故”的效果,还原外立面的水刷石工艺是“重中之重”。

  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淳庆告诉记者,反复比对实验,才定下了现在这个最接近原外立面观感的方案:“如何保证修复的新的米黄色水刷石和老的风貌协调一致,我们动足了脑筋。前期进行勘查时,我们算一个平方需要多少颗石子,里面黑色的、深色调的、中等色调、浅色调多少颗,然后粒径大概多少,全部都进行了统计,找出平均值。前前后后大概做了30多个小样,优选了一个最优的配比。”

  10米多高的工农兵群雕,从改造前的灰白色,悄然变成了如今的淡粉色。淳庆介绍,历经半个世纪风雨,雕塑原本的表层已被严重风化:“调研的时候选择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凿开,由外往里看它的构造做法,后来发现里面通体都是淡粉色。我又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发现了它的混凝土配比。这次修缮,我们把它颜色还原到最初的本色。”

  大桥修缮期间,“大桥记忆——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作品及史料巡展”让省美术馆陈列馆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地。这里不仅有展现大桥符号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主题性美术作品,也有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种种印记,小到粮票、橡皮、糖纸;大到年画、月历、课本,大桥甚至成了照相馆的布景。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说:“当年,人们一定要在家乡的照相馆里拍这张照,加入到全国对于大桥的一种理想图景中去。它既宏大又微小,它既指向每个人,又指向每个集体,它包含的这样一种特殊的感情状态,使人们觉得大桥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完成改造,50周岁的大桥即将重新“敞开怀抱”,为全国人民服务。这一次,不仅有过往的情怀,更饱含对未来的期许。

  更多详细报道,欢迎收听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地区FM93.7,苏南地区FM95.3)的各档节目。《江苏新闻联播》07:00-07:30《新闻早高峰》07:30-09:00《新闻晚高峰》18:00-19:00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查多 编辑/赵恩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