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100位“改革先锋”中,有一位来自苏州的老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他在颁奖当天的一个月前逝世,享年101岁。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记者走进程开甲的故乡——吴江区盛泽镇,走他儿时生活过的老街、走他读过书的小学,和那些曾与他有过交集的老乡们走在一起……行走在盛泽,我们经历了一场崇高情怀的洗礼,体验到一种灵魂冲击的震撼,更感受到一份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人物介绍
程开甲(1918.8.3—2018.11.17),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原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隐姓埋名40年,一生为国铸核盾,先后参与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试验,以及“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等在内的多次核试验,为建立中国特色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为锻造改革开放安全屏障、推进科技强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是以身许党许国的时代楷模。荣获“八一勋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
银行街。
位于盛泽镇中心,是镇上为数不多的现存老街之一。东西走向,两侧店铺林立。据当地老人介绍,民国时期这是盛泽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银行街”的名称,来自民国11年(1922年)3月中国银行嘉兴分行在此街上设立盛泽办事处(盛泽首家银行)。
银行街12号,即为程开甲的故居。程开甲在其口述自传中说,他的祖籍在徽州,祖辈到吴江经商,祖父程敬斋经营纸张生意,家境殷实,置办了两处房产。
银行街18号居民夏金荣展示程开甲送给自己的书籍。
现年63岁的夏金荣世居银行街18号,对当地的人文掌故颇为熟悉。在夏金荣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程开甲的故居。这是一座四进的大宅院,一进和二进为三开间,三进和四进为五开间,内部共有大小天井8个。
夏金荣告诉记者,当年的中国银行嘉兴分行盛泽办事处是由程开甲的四姐夫汪大镛引进的,而银行的选址就在程宅,银行的大门开在主街上,程家遂改由东侧的毛家弄进出。
“我很早就听说程开甲,但只知道他是个科学家、院士,具体做什么不清楚。”夏金荣说,直到2006年2月,他才第一次见到了程开甲本人。
“那天,他回盛泽来参加舜湖学校落成典礼,顺便回来看看自己的祖宅。”夏金荣说,当时程开甲衣着十分朴素,也没有什么随行人员,看上去和盛泽镇上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没啥区别。“在街口,他遇到了比自己大一岁的王更生,当场就认了出来,还叫出了王更生的名字,拉着他的手和他聊起了家常。”夏金荣说,王更生生于1917年,今年去世,也是一位百岁人瑞。
“看了自己的祖宅后,程院士又在街上走了一圈,微笑着和街坊们打招呼,还特意在我的小店门口坐了下来,和我聊了一会。”夏金荣指着记者坐的凳子说,那时程开甲也坐在这张凳子上。
夏金荣没有想到,这短短的一面之缘,就让程开甲记住了他,“临走时,他给我留了地址和电话号码。2014年1月10日,习总书记为程开甲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天,我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他非常谦虚地向我表示感谢;今年9月,他又给我寄了一本《创新·拼搏·奉献——程开甲口述自传》,还特意让这本书的整理作者熊杏林在扉页上签了名……”
1931年,少年程开甲走出银行街,考取了嘉兴秀州中学,就此离开了故乡。直到1999年9月18日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才从幕后走向台前,此时,银行街的街坊们终于知道,他们这条街上走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核司令”。
如今的银行街12号,是住着“七十二家房客”的直管公房,房屋结构仍算完好,屋梁上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见。
夏金荣认为,程宅既是程开甲院士的故居,又是盛泽近百年来历史变迁的见证,希望政府能够将它保护起来,建立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
盛泽镇志。
1988年,原盛泽中心小学教师唐至煜被抽调参与修编盛泽镇志。
在着手收集盛泽籍名人资料时,唐至煜的脑海中闪过程开甲的名字。
唐至煜展示自己与程开甲的合影。□记者 高戬 摄
“我第一次听说程开甲,是在1950年代。”唐至煜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名叫陆善堃的同学当时在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陆善堃告诉我,南大物理系有一位教授名叫程开甲,是我们盛泽老乡。陆善堃第一次听程开甲的课,就发现他带着浓重的盛泽腔,下课后陆善堃专门找程开甲聊了一下,得知他果然是盛泽人,程开甲对他这个小老乡也非常亲切。”
“我们决定把程开甲录入盛泽镇志。”唐至煜说,当时有关程开甲的公开资料非常少,只知道他在国防科工委工作,于是就试探性地写了一封信寄往国防科工委,“我在信里向程开甲汇报了编写镇志的相关情况,表示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支持。”那时,唐至煜对收到程开甲的回信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原因是他觉得,“程开甲一定非常忙,收到信后说不定随手往办公桌上一放……”
出乎唐至煜意料的是,一个多星期后他就收到了程开甲的回信,“他在信里说,得知盛泽要编修镇志,自己作为一个盛泽人感到非常光荣,表示愿意全力支持。”
于是,唐至煜又给程开甲写了第二封信,请程开甲为盛泽镇题词,并提供一张本人照片。很快程开甲又回信了,寄来了自己的照片,和“盛泽人光荣,历经艰苦、创立家业,四化建设、努力不懈”的亲笔题词。1991年,第一版《盛泽镇志》付梓,程开甲的题词被印在扉页上。
完成了镇志修编工作后,唐至煜回到学校继续教书。“1995年5月的一天,校长说一个叫程开甲的人来学校找我,当时我非常诧异,出去一看果然是程院士,以及他的夫人和三个子女。一见面他就说‘你是唐至煜老师吗?这次终于看到你了!’”唐至煜回忆说,那天恰好是立夏节,程开甲请他去镇政府招待所餐厅一起吃饭过节,他点了臭豆腐干、蚕豆、麦芽塌饼、咸鸭蛋等菜,对夫人和子女说这是老家的立夏习俗。“他特意和我肩并肩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勉励我好好工作,我告诉他很快就要退休了,要休息了,他说‘我比你大十几岁还在工作,你还年轻,要发挥特长,服务社会’。”唐至煜说,程开甲的这番话改变了自己,退休后他继续留在校园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坚持了整整20年。
三
观音弄初级小学。
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盛川义学”,悠久到几乎浓缩了盛泽的教育史。程开甲口述自传中记载,他8岁时父亲去世,随后生母也离开程家,他在连续留级之后转学到观音弄初级小学,“在新的小学里,我渐渐开窍,学习成绩逐渐好转。老师们教学认真,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都很有效。特别是简晓峰校长,不仅课讲得好,还给同学们讲许多大人物成才的故事,我深受触动。在这里,我似乎开始懂得了‘成才’的含义,并立志也要成为一个‘大人物’。”
1995年5月,程开甲携夫人返回母校,与孩子们合影。(程开甲小学供图)
虽然名称和建制多次变更,但这所小学现在还在,属于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盛泽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薛法根与程开甲的交集始于2005年。那时,盛泽实验小学衍生出的舜湖学校正在建设,薛法根提议在新校园内为程开甲立一尊雕像,目的是让学生们以他为榜样。
“我们请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教授设计制作程开甲的雕像,这位教授表示,要想让雕像达到逼真传神的效果,就必须见到程开甲本人。”于是,薛法根陪同这位教授去了北京,第一次拜访程开甲,“当时程老已经年近九十,但身体很硬朗,步伐轻快。他的家很简单,两室一厅,上世纪80年代的装修风格,面积不大的客厅还兼作书房,挂着他使用了几十年的小黑板。”薛法根说,程开甲说一口盛泽土话,对盛泽的地名、特产尤其是观音弄小学记忆深刻,“听说自己的母校越办越好、越办越大,程老非常高兴,当即同意我们为他竖立雕像,并允诺参加新校园的落成仪式。”
2006年2月17日,舜湖学校举行落成典礼,程开甲冒着大雪为学校揭牌、为雕像揭幕,还和两个班的小学生交流互动。
2012年,盛泽实验小学桥北校区酝酿异地重建。2014年1月10日程开甲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经程开甲本人及吴江区相关部门同意,新学校命名为“程开甲小学”。
“新校园内要建一个程开甲生平事迹展厅,”薛法根说,程开甲对此的态度是“严禁过度宣传”,因此,展厅内的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说明都由他亲自把关,“几易其稿,把描述性的词句全部删除,最终的定稿成了一个‘人物简历’,没有一点带有褒扬色彩的评价。”
四
最后一面。
今年8月3日,程开甲和专程来看望他的家乡人又见了一面。
7月26日,程开甲小学特别社会实践活动“开甲之旅”首次启动,6名小学生沿着“观音弄小学—程开甲旧居—嘉兴秀州中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马兰核试验基地—北京程开甲家”的路线,追寻程开甲的人生足迹。
当得知自己入选首次“开甲之旅”成员时,12岁的单子宸激动万分,作为校园小导游,她对程开甲的故事十分熟悉,但从没见过程开甲本人。
今年8月3日是程开甲100周岁生日。当天,“开甲之旅”的师生们来到北京程开甲家里为他祝寿。单子宸说,她和同学们向程开甲汇报“开甲之旅”的见闻和感受,“开甲爷爷笑眯眯的,一边听一边点头,嘴里不停地‘嗯’‘嗯’,特别和蔼慈祥,他还为我们弹了两首钢琴曲。”
孩子们把校徽送给程开甲,他立刻让孩子们帮他戴上。单子宸为程开甲准备了一份特别礼物——一个刻着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场景的笔筒——这是她自己用电脑画好了图案特别定制的。带队老师顾丹凤说,身为程开甲小学的教师,“程开甲这个名字,将始终激励我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这是母校师生最后一次与程开甲本人见面。
11月17日,程开甲逝世。
程开甲小学本部、观音弄校区、盛泽实验小学(原舜湖学校)校园里,都有一尊程开甲雕像——雕像胸前系着永不褪色的红领巾,这红领巾是用一位学生家长捐献的高科技面料制成的。
程开甲小学校园。(程开甲小学供图)
每天,程开甲和孩子们一起上课下课;每天,程开甲身边有师生来往经过;每天,程开甲胸前的红领巾鲜艳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