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继去年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之后,我省连续两年有科学家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钱七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会士”。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军队重大技术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
经了解,江苏省共有50项通用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我省单位主持完成的22项,获奖总数继续位居全国各省份第一。50项通用项目中,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8项,科技进步奖37项。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施斌教授在1长江抗洪现场堤防管涌的考察途中,萌生了研发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的想法。此后,他带领团队历经20年不懈研发,创造性地建立了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体系,在地质工程灾害机理和理论判据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硬件设备—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工程应用—理论突破的全过程创新。
研究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有40余种产品推向了市场,并在国内外300余个重要项目中得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我国科研团队在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领域取得的又一项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重要成果。
自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南京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科技奖3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覆盖多个学科,体现了南大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和特色。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施斌教授团队
东南大学共有 7个项目获奖,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5项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专用项目二等奖1项。牵头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7,位居全省之冠。
由崔铁军教授领衔完成的“新型微波超材料对空间波和表面等离激元波的自由调控或实时调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崔铁军教授团队继2014年以来第二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该项目突破传统模拟超材料的等效媒质表征方法,创造性地提出用0和1表征的数字超材料,建了数字编码和现场可编程超材料新体系;在国际上率先从微波传输线的角度研究人工SPP超材料,提出一种性能优越的超薄、可共形SPP传输线,开辟了基于SPP模式的微波领域新分支,实现了超材料研究从跟跑、并跑变成走在世界前列的跨越。
崔铁军教授团队成员马慧峰教授接受采访
由陈云飞教授领衔完成的“摩擦界面的声子传递理论与能量耗散模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摩擦力的大小与声子频率的定量关系,在国际上最先给出多层膜导热系数最小值出现的条件,成为国际同行寻找多层膜导热系数最小值的一个通用方法。科学发现将为工程上实现摩擦系数和导热系数的主动调控提供可能。
由王炜教授领衔完成的“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王炜教授团队继2002、2003、2007、2012年以来第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其团队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第4次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研发了多模式公交网络供需辨识与协同设计、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仿真与平台构建、多模式地面公交绿波协同控制、多模式公交系统智能服务等技术,形成了跨部门、跨行业的公交系统协同运行与智能服务成套技术及系统装备,实现了城市多模式公交网络协同设计、协调控制、智能服务等技术突破。
由王庆教授领衔完成的“土地调查监测空地一体化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攻克了轻小型无人机航测、动态景象匹配与定位、嵌入式大容量调查数据组织、海量影像现场处理等难题,开发出遥感大范围感知、重点区域无人机监测、用地变化CCD智能发现、手持设备精准调查的空地一体化土地调查技术系统及系列装备。”
自2010年以来,东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奖 29项(通用项目),包括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自然科学二等奖 6 项;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15项。
南京理工大学陈钱教授领衔主持的专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中原教授领衔主持的专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肖忠良教授领衔主持的专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王晓鸣教授等参与完成的专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此,学校自1978年以来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已突破100项。
南京理工大学各获奖团队
中国药科大学楼凤昌教授与康缘药业合作开发的“银杏二萜内酯强效应组合物的发明及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喜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银杏二萜内脂类成分一直被认为是强效的天然PAF受体拮抗剂,国内外均开展了深入研究和新药研发,但由于各成分的药效作用强弱及成分协同作用等问题尚不明确,以及缺乏效应最佳二萜内脂类成分组合的制备工艺等原因,在本项目产品上市前,尚无银杏二萜内脂类药物上市。
针对以上难题,项目组对银杏二萜内脂及其制备关键技术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完成了系列的技术创新与发明,成功研制上市了创新新药银杏二萜内脂及其注射液。此外,依托项目成果还研制开发了滴丸、粉针等系列剂型,将很好的造福广大患者。
中国药科大学楼凤昌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姜斌教授团队的“动态系统故障诊断、鲁棒与容错控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徐惊雷教授团队的“新型发动机非常规排气系统设计方法及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飞行器层出不穷,飞控系统的特性日益复杂,高效的故障诊断与可靠容错控制是保证飞行器在故障情况下具有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关键问题,也是国际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排气系统是航空航天推进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推进效率、工作范围等均有重要影响。针对高速、宽范围航空航天推进器的排气系统设计难题,能源与动力学院徐惊雷教授团队在国家相关科技工程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下,经过18年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终于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复杂三维非对称喷管型面的设计方法,并解决了全速域飞行器所必需的组合循环发动机排气系统关键技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斌教授及团队
1999年底,徐惊雷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南航,他选择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排气系统为主要的研究方向,而那时国内的发动机研究大多集中在进气道、燃烧室方向,排气系统的研究相对冷门,在国内不受重视、缺少经费支撑,学生做实验、老师出差的经费,都是从他其他基金里面出,甚至长途出差的火车硬卧都舍不得买,20多小时的车程硬是坐下来的。
徐惊雷说,他也一度动摇过,但是他看准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排气系统的研究方向,坚信虽然一时不受重视,只要坚持下去,终究有用武之地。果然,到数年之后,高超声速成为航空航天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排气系统所面临的特殊难题逐渐显现,已经在该领域进行了八年研究的徐惊雷团队,终于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得排气系统的性能不断完善和提高。比如,他们提出的一种三维非对称喷管的设计方法,所得性能与通常通过优化理论得到的结果相当,但是所耗时间由30多个小时减少为几分钟,从工程应用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2017年,《美国航空周刊》在介绍中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时,选择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作为中国在排气系统方面的代表性工作进行了介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惊雷教授及团队
(来源:我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