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暗香浮动梅花山
初春的南京,赏梅胜地众多,紫金山的梅花山、雨花台的梅岗、城西的古林公园、溧水的傅家边、玄武湖梁洲的梅花岭……这个周末,为期一个月的2019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即将开幕,主会场正是设在梅花山。
中国古人素有“梅开五福”的说法,民间认为,梅花的五个花瓣代表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福。古人也钟爱梅花清雅高洁、傲骨凌雪的性格。南京文史作家朱炳贵介绍,早在南朝时期,诗人何逊就在梅花盛开时请文人雅士来家中赏梅赋诗;北宋王安石晚年隐居南京半山园,植梅数百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这首咏梅诗在中国家喻户晓。
历史上,南京赏梅胜地众多,颇为知名的一处位于紫金山梅花坞,其具体位置在如今的灵谷寺东南侧,为明代宫廷所设的梅园,所结梅子供宫廷祭祀所用。
朱炳贵说,明清时,“梅花坞”就好比如今的梅花山,是每年初春人们赏梅的绝佳去处,小说《玉娇梨》曾描绘这一胜景:“原来,这灵谷寺看梅是金陵第一胜景,近寺数里皆有梅花,或红或白,一路冷香扑鼻,寺中几株绿萼更是茂盛,到春初开时,诗人游客无数。”市民呼朋唤友,成群结队,齐向梅花坞涌去。一时间,花间树下,游人如织,人头攒动。
“梅花之盛,无如灵谷坞中。尽一坞皆梅花,参差错落不下千株。”著有《客座赘语》的明代南京著名文人顾起元盛赞梅花坞的美景:“韦曲烟花此坞稀,即看琼树满山扉。绝怜照水千株出,只恐临风一片飞。雪态淡摇双玉佩,天香深护六铢衣。春光骀荡人皆醉,坐惜繁英瞑未归。”清代以后,由于战火破坏,梅花坞渐渐凋敝,“吉祥干老花放迟,灵谷村深树已残”,这处赏梅胜地最终完全消失。
清代南京称为“江宁”,“江宁之龙蟠”,龚自珍记录了南京城西的龙蟠里是清代南京一处赏梅胜地。据史料记载,清两江总督陶澍曾在龙蟠里一带植梅树百余株,将这里打造为一处赏梅胜地。文人张汝南在《江南好辞》中如此描绘南京城西梅林胜景:“江南好,高阁丽馀霞,一石嶙峋蹲虎豹,四松蜿蜒化龙蛇,百本种梅花”。
如今,南京最富盛名的赏梅胜地正是梅花山,其赏梅历史还不百年。此地原为东吴大帝孙权陵墓所在地,又名孙陵岗,1930年辟为孙中山先生纪念性植物园的蔷薇花木区,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梅花,短短几十年已发展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赏梅佳处,被誉为“天下第一梅山”。山上山下建有观梅轩、暗香阁等与梅花有关的建筑。每年梅花节期间,山上山下,梅花竞放,幽香扑鼻,人们穿梭在梅树之间,欣赏暗香浮动里的满树笑靥。
无锡:梅园“为天下布芳馨”
梅园是无锡赏梅胜地,每年早春,园内梅花盛开,暗香浮动,沁人心脾。梅园的创建者是无锡近代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1912年,荣氏兄弟在清代徐殿一小桃园的基础上构筑梅园,倚山植梅,以梅饰山。“为天下布芳馨栽梅花万数;与众人同游乐开园囿空山”,梅园诵豳堂中的这幅楹联颇能说明荣氏兄弟开辟梅园的初衷和本意:他们要为无锡百姓增添一处赏梅观景的公共休闲胜地。
梅园内有一处建于1914年的“香海老屋”,这里是园内最佳赏梅点之一,梅树环绕,花海无边,争奇斗艳。最早,此处悬挂荣德生花重金买来的、署名康有为的“香雪海”额。1919年,康有为慕名前来梅园赏梅,看到“香雪海”额,无奈失笑,原来这三个字竟是别人冒写。康有为遂挥毫重写“香海” 二字,赠与梅园。此匾后遗失,1991年在南京博物院找到康有为原书手迹,素重新制匾,悬于轩内。
除了梅园,无锡的梅村、斗山、尚贤河、蠡园也皆为赏梅佳地。无锡文史作家王辉告诉记者,清代无锡太湖边有万梅庵,梅花盛开时香如雪海,云蒸霞蔚,漫山遍野。无锡人秦三瀛竹枝词如此咏叹万梅庵梅花:“太湖南畔雪纵横,十里寒光沁骨春。身在万梅庵里住,花事不用到铜坑。”清乾隆《无锡县志》对万梅庵梅花也有详细描述:“万梅庵在县西南野山居悬崖邃谷之中,前临震泽,梅时望若香雾,弥漫十里,实栖真之奥区”。
名闻天下的惠山古镇也有梅花可赏。明万历年间,愚公谷园主邹迪光在园内设“梅峡”景点,植梅两百株,“其枝悉外向,与梧交接,合而为荫,开时望之如一群玉女倚垣下,视不胜绰约之态。”他在诗文集中写愚公谷六十景,其中的“梅峡”诗曰:“高垅何委蛇,上有梅树林。冷蕊翻流艳,踈枝却成阴。盈盈东墙侧,宛宛罗浮岑。相偕有高桐,三伏共萧森。”
无锡民间流传一句民谚”绿萝庵里看梅花”,形容人年尾手头窘迫,躲避债务。王辉告诉记者,这句话出自明代文人龚勉的《避债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城内一处赏梅的好去处——绿萝庵。
史载,绿萝庵在无锡城东门内,曾是无锡穷人年关躲债的去处。明代时,庵内尼姑在周围遍种梅花,成了无锡老城里一道靓丽风景。穷人躲到绿萝庵去,落寞之际,顺便可以赏赏梅花,这个情形在文人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周贻白《梁溪景物竹枝词》中写道:“年终避债恨无台,且看梅花几树开。诗思宛然驴子背,绿萝庵里独徘徊。”
苏州:漫山遍野香雪海
“梅花之胜,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明代苏州进士姚希孟在《梅花杂咏有序》中的文字,生动说明了苏州种梅规模之大在明代的中国堪称第一,其中又以太湖边的光福山中种梅最多。
苏州吴文化研究会理事嵇元介绍,早在南宋时,苏州人范成大从官场隐退到苏州西南郊的石湖后,就在一个名叫玉雪坡的地方种数百株梅树。他将自己种植的各种梅树写入《梅谱》,分为江梅、早梅、寂城梅、消梅等十二种,这是中国第一部梅谱,范成大在“自序”中还强调,“吴下栽梅特盛”,证明早在南宋时期,苏州人就种梅、爱梅、赏梅。
光福是苏州最富盛名的梅胜地。龚自珍所说的“苏州之邓尉”就是指这里,因东汉太尉邓禹隐居于此而得名。唐《吴地记》:“光福山,山本名邓尉山,属光福里,因名。”光福一带“山人以圃为业,尤多梅树”,每年早春,漫山遍野,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暗香浮动,香飘数里之外。《吴趋访古录》云:“梅花千万树,相对月黄昏。”。清代诗人孙原湘诗曰:“人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贪受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
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来光福“探海”,见到满山梅花吐蕊,灿然如锦,梅林千姿百态,流香溢彩,不禁赋诗叹曰:“茫茫梅花海,上有花雾积。不知何处香,但见四山白”。康熙南巡来到光福时,写御诗赞美光福梅花:“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岂因耽胜赏,本是重时巡。野霭朝来散,山容雨后新。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乾隆皇帝先后六次来到光福,写下的咏梅诗篇多达十四首。
光福赏梅佳处马驾山(吾家山)又名“香雪海”,这个绝佳的名字概括了光福梅花的味觉、颜色和规模。嵇元介绍,这个名字出自江苏巡抚宋荦,康熙三十五年,宋荦来到马驾山赏梅。眼前的梅花傲霜盛放,吐露幽香,洁白如雪,荡漾似海。宋荦顿时来了灵感,起了“香雪海”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字。
光福境内的玄墓山,则是苏州另一处赏梅胜境。嵇元说,苏州人光福赏梅可谓如痴如醉,日以继夜,流连忘返,这一赏梅习俗至今保存。苏州不但城外光福、西山有梅花,城内的园林也有种梅,并有赏梅的专门景点,如沧浪亭的“闻妙香室”、狮子林的“问梅阁”、虎丘的“冷香阁”等等。正如苏州学者蔡利民在《苏州民俗》一书中所分析的那样:“苏州人赋予了梅花深厚的文化意蕴,难怪春信微茫之时,苏州人就要四处出动去访梅、寻梅、探梅了!”
(来源:江苏有戏;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