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吴王余眛剑照片(苏州博物馆提供)
吴王余眛剑铭文摹本照片(局部)(苏州博物馆提供)
吴地人自己的宝贝再次回到家乡。继吴王夫差剑入藏苏州博物馆之后,一把铸有75字铭文的吴王余眛剑横空出世,于昨日在苏博展出,这把吴王剑是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是集兵器、礼器于一体的罕见珍品。著名历史学家、国家鉴定委员李学勤表示,该剑铭文所述信息量巨大,具有极高的展示、研究和文献价值。
在随后召开的“吴王余眛剑学术研讨会”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诸多专家围绕吴王余眛剑与吴地文化展开讨论,75字铭文所述内容如一个神秘的谜,专家众说纷纭。
1、读音之争:
余眜(mo)还是余眛(mei)?
本次展出的这把吴王余眛剑是吴国王室兵礼器的典型代表。剑长57.5厘米,宽4.8厘米,一字窄格,圆首,圆径带箍,宽斜从,中部起脊,双刃弧曲,有束腰,保存基本完好。外表不如吴王夫差剑,但它的珍奇在于剑上铭文。剑上铸有两行铭文,每行三十七、八字,共75字。这75字记载了吴国的三位国君:寿梦、余祭和余眛,讲到了“伐麻、伐荆楚、伐越”等三场战役的内容,还讲到吴国王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制。铭文完好无缺,是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是集兵器、礼器于一体的罕见珍品。
铭文中所说的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余眛和季札,寿梦想传位于季札却又不合礼制且季札礼让兄长不肯,诸樊继位后立下“兄终弟及”之制,死后传位于二弟余祭,希望最后能传于季札,最终季札也没有当上吴王,这把剑的铭文讲到的就是那段历史。
这把剑的主人,在历史学家、考古专家等论证下,确是余眛无疑。但到底是余眜(mo)还是余眛(mei)?专家各有说法。北京大学副教授董珊认为,读mo还是mei均可,目前很多人读mei,他觉得读mo也对。但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认为,此字应该读mei,且写法应该以“眛”为准确,“吴地读音应该从‘未’音,所以写为‘眛’,读作mei确凿无误。”
2、《左传》、《史记》之争:
余眛在位4年还是17年?
专家认为,吴王余眛剑铭文的出现,解决了余祭与余眛在位的时间问题。在《春秋·左传》中记载,余祭在位四年,余眛在位十七年;《史记》却恰恰与之相反,到底孰是孰非,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有专家说,剑身铭文中的提到的“伐麻”之战,按《春秋》记载,发生在公元前538年,也就是吴王余眛六年,而铭文中明确指出余眛是接到“伐麻”的命令而去征战,可见当时他还不是吴王,尚未继位,所以《春秋》记载有误。专家的依据除了苏州博物馆藏的这把吴王余眛剑,还有一把昨天一同展出的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吴王余眜剑(又称鲁迅路剑,为避免重复下称鲁迅路剑),因为在鲁迅路剑上同样记载了“伐麻”之战。
对于这样的观点,北京大学教授董珊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吴王余眛剑与鲁迅路剑所记载的“伐麻”,绝不是同一场战役。余眛剑上所记,发生在他未继位时,而鲁迅路剑所记载的则是他继位成吴王所发生的事件,两把剑的内容不重合。董珊甚至大胆猜测,余眛剑的铸造时间或许就是余眛继位吴王之后,所记载的前朝之事。在余祭与余眛的在位时间上,他认为余祭在位四年,余眛在位十七年。依据是《春秋》里的其他记载:襄公二十五年时,诸樊死于伐楚,然后余祭继位,襄公二十九年余祭又死于伐越,襄公三十一年,屈狐庸(申公巫臣之子)对晋国赵文子说,短短几年诸樊、余祭都死了,照这样下去,季札岂不是很快就能当上吴王了?但得到的回答是“夷末甚德而度”,也就是说当时的国君应该是余眛,并由此可见,余祭在位仅短短四年。
3、称谓之争:
姑苏最早叫“姑雠”?
吴王余眛剑的铭文当中,第一行写的就是“攻(吴)王姑雠乌帷曰”,这是“工吴王”之后,“姑雠”一词第一次出现在铭文中,它的含义目前尚未研究清楚,但其读音和“姑苏”有很大的相似度,研究者多认为是姑苏的早期写法。
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程义以“姑發姑癹姑雠与姑蘇”为题,对“姑雠”一词进行了研究。他说,当他第一次在复旦大学通过科技手段清晰地拍出这个字时,并且专家认为“雠”字读shou,他就感觉到“姑雠”或许与姑苏有些关联,姑雠的读音,与当下用苏州话读“姑苏”几乎相同。对比曾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土的吴太子姑发剑(吴王诸樊做太子时用的剑),都是放在“攻吴王”后面,不能不令人联想。董珊觉得姑雠可能是吴王余眛的字,曹锦炎认为或许是吴国王氏的姓氏,但诸樊姓“姑发”,而余眛姓“姑雠”?程义觉得同为兄弟,姓氏却不同,而且两者的读音差别太大,似乎不太可能。在其后来的研究中,姑雠到底是不是姑苏最早期的写法,至今难下定论。
吴王余眛的一次“亮剑”,引发了吴地专家对吴文化研究的困惑。南京博物院研究员、省吴文化学会秘书长毛颖说,曾经轰轰烈烈的吴文化研究热潮,似乎在近几年归于平静。作为从事吴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她也常常感到困惑,吴文化研究咋就那么难?她认为,吴文化研究有几大难点,文献资料少、出土文物少、吴国文字难、吴国国祚时间短等等,造成目前的情况就是,面对吴地文物、历史等研究对象,争论比较多、定论比较少。迄今为止,像泰伯奔吴奔到哪里?吴文化居住遗址在何处?诸多问题都是一个谜,值得专家多学科跨界合作,进一步研究,少一些争论,多一点共识。
在昨天的展览现场,除苏州博物馆藏吴王余眛剑、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藏鲁迅路剑,同时展出的还有商周时期相关青铜文物共15件,展览时间将持续到6月18日。
(来源:姑苏晚报 编辑/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