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四千年的建城史里,地标,如沙画,在山河流转之间起落明灭。那是乡愁的一缕月光,映照在异乡的井台前;是家中最烈的那壶酒,浅斟低酌就自浓醉。今天,我们目之所及,是近百年以来徐州地标的背影,世事如棋,纵然他们的原身已不可见,但是那些故园荣光,始终如一。
城墙拐角快哉亭
上世纪30年代的徐州 远眺快哉亭
有一座园子,时断时续地出现在徐州千年的历史里,她陪伴着徐州的南城墙,以一座凉亭和一塘秋水,饮誉四海。
没错,她就是快哉亭。
时间回溯到公元8世纪,唐咸通年中的一天,时任感化节度使的才子薛能,在这个初春的午后,来到了徐州城南一个名叫阳春亭的园子。徐州是感化藩镇的驻地,而阳春亭为薛能所建,是一个文人浪漫内核的现实投射。
薛能刚从城外的汉庙祈雨归来,一进城就看到了阳春亭,此时园中三三两两的白富美正相约看风景,薛能顿觉倦意全无,诗兴大发:真是景靓人俊爽爽爽啊!
【汉庙祈雨回阳春亭有怀】
南荣轩槛接城关,
适罢祈农此访春。
九九已从南至尽,
芊芊初傍北篱新。
池中水是前秋雨,
陌上风惊自古尘。
欲召罗敷倾一盏,
乘闲言语不容人。
薛能抚须感叹:数九已经结束,春草亦开始生发了,你看这池中的水,是去年的秋雨,这乡间的风却是千年不变,唉,好想请个小娘子给我倒杯酒哦,可又怕有人会说闲话。
瞧他这曲折的心思……
清朝末期,徐州人评出了本城的八大景观,“阳春观荷”名列其中。此时,距离薛才子的阳春亭游后感,已过900多年人世变迁,城,不再是原来的城,亭也不是从前的亭。阳春亭旧址之上,重修的快哉亭早就声名大噪,但“阳春”二字,已深深融入了快哉亭的骨血。而曲桥荷花,满足了徐州人对快哉亭的所有想象。
快哉亭这名儿,是徐州郡守苏轼起的。修亭的人是他的好友,同在徐州任职的京东提刑使李邦直。
李邦直在阳春亭旧址重修新亭之后,邀了文坛领袖苏轼前来游赏,顺便给题个名儿,苏轼应景写下一首《快哉此风赋》,说:贤者之乐,快哉此风。李邦直拍手叫好:得嘞,就快哉亭吧!
文人的品味难免偏高,所以,快哉亭在徐州百姓的口中,还有个小名儿:拐角楼。因为此楼正好建在徐州古城东南处的城墙拐角。
《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在城东南,旧志宋熙宁末李邦直持节徐州,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构建。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后名奎楼,俗名拐角楼。”
快哉亭,又被称为奎楼,为徐州古城的五楼之一,与彭祖楼、霸王楼、黄楼、燕子楼,布于徐州古城周围。奎楼祀奎星,奎星主文章,为文人崇祀之神。旧时,逢五月十六日,则有庙会,香火旺盛。而徐州古城墙在历史上亦有盛名,为古今登临胜地。北宋诗人陈师道在《登快哉亭》一诗中写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此后的快哉亭几经兴废。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吴世熊重建。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中行又进行扩建。
1928年,北伐军进驻徐州后,将快哉亭及荷花池辟为公园。荷花池很大,快哉亭北面,包括后来的青年路、市政府大院一部分,都是池子的一部分。九曲桥、凉亭,石桥、水阁点缀其中。公园建成后,时任铜山县县长刘炳晨写下“乘风趁月、达岸,曲水,荷香,放生池”等一众景色,刻在小桥石栏上。
上世纪40年代的快哉亭公园
在今天徐州人的记忆里,关于快哉亭最鲜活的部分,应该是快哉亭公园重新开放。在80年代以前,此处叫做“人民公园”,园中的金城电影、溜冰场 、露天舞台、动物园、少年宫……曾经温暖了几代徐州人的童年和青春。
1952年,四角亭、八角亭及东西两座九曲桥翻修,成为当时徐州人必须打卡的景点。
1984年,经过三年改造建设的公园正式更名为快哉亭公园,而快哉亭亦在原址上重建了。
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园内东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独立院落。
大门前二十多级台阶
(图片来源:雪松随意行)
(图片来源:雪松随意行)
小院幽静,亭楼坐落正中,敞廊环绕相连。太湖石和各色花木,交错别致。
石板路、小桥
池中凉亭、水榭、曲桥相通。春夏之际,荷花妖娆,清香四溢。
快哉亭已成为了徐州形象。她清新文艺,也厚实凝重,岁月在这里,仿佛有了短暂的静止。只愿再过一百年,快哉亭依然是旧景中的亮色,古画中的新彩。
(来源:无线徐州 编辑/汪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