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刚刚召开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把握好"全面性"和"高水平"两个基点,扎扎实实做好全面小康的决胜收官工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好不好,首先看住房"。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推动苏北各地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江苏广电总台联合苏北五市电视台推出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奔小康 看住房----苏北五市农村行》。
【徐州:完善配套 让村庄更有“高颜值”】
在推进苏北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工作关系到农民群众能否住得舒心、住得放心。去年以来,徐州等地通过强化配套支撑,提前谋划产业发展与公务服务,为农民群众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徐州:完善配套 让村庄更有“高颜值”】
江苏台记者张贺:青山脚下,绿水相依。鲤鱼山庄的名字来源于不远处的鲤鱼山。但是你可能想不到,一年之前,这座山还是一个废弃的、没人管的山体,一年之前在村庄的两旁,也有很多闲置的、散落的危旧民居。
一进入睢宁县王集镇鲤鱼山庄,“一山一河一泉一湖”的花果特色产业、孝道特色文化以及别有风貌的山居田园风光便映入眼帘。从去年8月份开始,鲤鱼山庄就通过改善村庄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吸引农民自愿相对集中居住, 如今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更实现了雨污分流、道路硬化和村庄照明全覆盖。
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鲤鱼山庄村民陈美田说,现在道路修好了,路灯也安装了,地下水管埋好了,自来水也通了;以前谁能想到这个变化那么快!
目前睢宁县10个保留村已完成提档升级,55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上房,60个行政村实现集中居住、15万人已入住新居。睢宁县还通过“集体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累计成立集体合作社466个,集体经营面积达41.3万亩。在鲤鱼山庄,黄桃罐头、铁锅花生、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的致富效应初步显现。
徐州市睢宁县王集镇鲤鱼山庄村民陈宜文介绍,以前种地两季收入也只有千把块钱左右,现在把黄桃打造成了一个品牌,也好销售了。
像鲤鱼山庄这样的例子在徐州还有不少。在沛县杨屯镇,当地打造农民10分钟就业圈,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在铜山镇汉王村,完善的社区基础设施让生活非常便利,很多居民主动从周围村子主动搬到镇上。
徐州铜山镇汉王村村民邓爱云说,现在环境改造得好,屋里有自来水、有燃气,出门就有公交车、农贸市场、超市,小孩上学也方便。
【满足农民需求 公共服务盼提升】
在苏北五市农村走一走、看一看,不少遵循农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让农户们看在眼里、赞在心里。不过走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新型农村社区集聚规模过大,接近小城镇规模,但基础设施仍按乡村建设标准配套。少数地方的乡村教育、医疗、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质量不高,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苏北某县村民说,现在卫生室盖得很好,当时讲要配备简单的监测仪器,结果到现在也没有配,还都是老的一套设施。
另一位苏北某县村民说,新建的房子在东边,结果小孩上学要走10几里路。
还有一些地方仅仅关注住房改善,对农民集中居住后就地就近就业以及适宜产业发展等方面系统谋划不够,解决产业发展途径较为单一,导致不少居民住进了新社区,却仍旧需要到老地方工作。
苏北某县村民说,种田太远了,农机来回不方便,还都暂放在农田附近的亲戚家。
【时空短评: “一体化”推进配套服务 让乡村也有“向心力”】
在徐州等地的走访中,我们看到老百姓搬迁意愿强烈,各地区也做了大量工作。不过一些地方对农房改善的意义理解不够,仅仅止步于“拆迁建楼”。刚刚结束的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要求,改善农民住房条件要“乡村产业、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社区治理、环境建设等一体推进”。在集中新建农民住房的同时,各地一定要统筹谋划、超前考虑,结合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步配置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谋划好农民就近就业等长远发展问题,确保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龚俊杰 徐州台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