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黄石|他一边救治黄石患者,一边为南京学生录制课程视频

2020年03月05日 13:32:5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在南京医科大学及各附院为湖北抗疫派出的593名白衣战士中,很多人是南京医科大学的老师,他们一头挑着疫情防控的重担,一头心系着学生的学业,牛常明,就是其中一位。

  41岁的牛常明在疫情发生后多次请战赴湖北,于2月11日随队抵达黄石,简单交接之后,这里便成了他的“战场”。深夜10点,当江苏驰援湖北的一线医务工作者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酒店休息时,牛常明开始了另一项工作——为南医大的学生录制《急诊医学》线上课程视频。

  “我既是医生,又是老师,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需肩负起传道授业的光荣使命。”牛常明说。他是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队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ICU副主任医师,还承担着南京医科大学本科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

  患者眼中的“牛医生”

  这里是湖北黄石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黄石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重点战场。24张病房,每天都是满的。

  “如果说每个医护人员都是战士,重症医护就是特种兵,我们都要冲向最危险的地方。”

  抵达黄石后,牛常明被安排到重症病房工作。每日摸排患者病情,制定、调整治疗方案……被防护服裹得严实,牛常明时常感到呼吸不畅、干渴难耐,但他坚持跟每个患者充分沟通。见到新入院的患者,他第一句话总是:“您好,我是江苏来的医生,我们一起努力!”

  有的病人会激动地说:“谢谢”,眼中流露希望,还有一些症状严重的病人这会儿往往急剧喘气,喘气间隙焦急地询问:“医生,还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好一点?”每每这时,牛常明和战友们都会倍感压力,这种紧迫感让他一直从早忙到晚。

  “没有所谓的上班或下班,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

  “重症病房的患者,精神状态很重要,救治过程中一定要给他们鼓励和信心。”

  牛常明说,很多患者也感动着他。有位老者,本来可以转入治疗条件好些的病房,但他谢绝了。“这里有同病房的小伙子照顾我,还有位来自江苏的牛医生,这里挺好,就在这里治吧。”

  学生心里的“牛老师”

  牛常明不仅是患者眼中的“牛医生”,更是学生心里的“牛老师”。

  他从事急诊及重症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已十余年,熟练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综合救治的理论和相关技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临床教学中,除了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外,还肩负留学生的教学工作。

  牛老师英语口语很“牛”,他的授课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得过2017年南京应急医学竞赛奖和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英文授课竞赛一等奖。

  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各高校开学延迟,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牛常明主动承担了南医大留学生《急诊医学》网络课程前期的准备及录制工作,并制定网络教学预案,组织课程授课老师学习、应用线上授课技术,为老师们提供技术指导,努力建设课程网络平台,维护课程资源。

  “牛老师在前线还在坚持给我们上课!”

  同学们通过新闻得知牛常明赴黄石抗“疫”战场,还坚持为他们上课,感到非常惊喜与感动。“比起直接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在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讲这门课,显得更有意义。”为了上好这门课,牛常明想了许多办法,除了进行常规备课外,还有了当“主播”的既视感,前线条件艰苦,他就拿一件洗手衣充当绿幕,录制视频、剪辑、合成……为了不影响一线工作,他利用晚上时间备课,每次伏案到半夜。

  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的,牛常明充分利用网络,联系自身教学实际,创设情境,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并利用抗疫救治之余的短短几小时的休息时间,引导学生在线讨论,积极在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以保证教学质量。

  除正常的理论教学外,他还将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医务人员典型事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牛常明呼吁同学们,“我们身处同一个地球村,学好专业知识,危难时刻拿起专业武器,护佑健康。”

  “跟随老师PPT和讲解,有了1对1授课的VIP感。”牛常明的课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甚至还有许多选择“云旁听”的同学,目前一节课最高日访问量达到300余人次。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尧 黄迪 通讯员/郭原君 编辑/国正)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