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新办就“五一”假期旅游提示和防疫知识等举行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科院应对疫情科研攻关组组长、中科院前沿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徐涛出席发布会,介绍“五一”假期旅游提示和防疫知识等,并答记者问。
营造文明、安全、祥和、有序的假日旅游环境
今年的五一假期是12年来第一个延长至5天的五一假期,也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旅游长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近70%的旅游景区已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开放。故宫和国家博物馆也公布5月1日起开始恢复开放。
雒树刚说,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组织各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了可以开放的旅游资源。他强调,目前还是疫情防控期间,旅游景区开放关键要做到错峰开放、限量开放、预约开放、有序开放,确保景区实现安全、平稳、有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劳动节假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工作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4月27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专门召开“五一”假期旅游景区开放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旅游景区安全、有序开放作出了具体部署。
雒树刚说:“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要求,切实加强景区开放管理,确保‘五一’假期期间旅游景区安全有序,为满足广大游客旅游需求提供安全保障,营造文明、安全、祥和、有序的假日旅游环境。”
三个因素叠加影响“五一” 五个方面措施全面防控风险
雒树刚表示,今年“五一”假期的旅游有三个因素叠加——因为长时间的居家防疫,广大游客 “五一”出游的热情非常高涨;很多地方出台了包括免费、发放消费券等各种优惠措施,提供旅游的优惠政策;旅游资源还未完全开放,部分景区的室内部分暂时不能开放,且旅游景区接待人数不能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的30%。他表示,这三个因素叠加在一起,给旅游景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防控工作做的不好,就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为此,文化和旅游部系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是推行预约制度,实行预约开放。各地旅游景区现在已通过实施分时段的预约制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将流量管控的关口前置,变被动的现场分流为主动的行前计划和引导,避免游客出行时间过于集中。
二是合理控制景区流量,实现限量开放。各旅游景区根据自身承载能力和疫情防控的需要,合理控制景区每日的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并及时公布景区流量信息,发布旅游提示,为游客出行提供参考。对景区入口、核心景点、交通接驳点、狭窄路段等区域,这几个关键地方,要根据瞬时承载量制定切实可行、灵活机动的流量管控措施。
三是防止人员聚集,实现有序开放。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会同宣传部门、公安、交通等部门,加强景区外部游客的疏导,提前做好分流。同时,旅游景区因地制宜,采取提前开园时间、检查点前置、开放多个入口等方式,避免游客在景区入口区域形成聚集。旅游景区对重要游览点、餐饮休息等容易形成游客拥堵的区域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保持人员间距,增加人员配备。对餐饮场这类容易实现人群聚集的地方,要加大人员疏散的工作力度,保持人员间距,不能出现聚集现象。还要优化游览线路,避免线路规划不合理,导致游客扎堆、拥挤的现象,严防人员瞬间的聚集。
四是做好卫生防护,实现健康开放。旅游景区及时对密闭建筑、公共场所、游乐设备、餐饮场所等进行通风换气,加强清洁消毒,引导游客“戴口罩、勤洗手、保距离”做好个人防护。严格落实体温筛检等防控措施,结合实际,配套使用“健康码”核验等手段加强筛查。发现可疑人员,要劝阻进入并暂时隔离,而且要立即通知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及时处置。
五是加强应急演练,实现安全开放。各地旅游景区通过对游客大数据分析,作出提前预判,针对可能出现游客聚集的时段和区域,积极做好各项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突发情况处置能力,确保景区发生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得到处置。
科学防控 人人有责 人人受益
“游客既是旅游景区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景区安全有序开放的受益者。疫情防控人人有责,人人受益,大家都要有这种疫情防控的意识、安全旅游的意识。”雒树刚说。
游客要增强防疫意识。行前要评估游览的可行性,应提前做好功课,主动学习旅游景区的疫情防控宣传引导知识。各地景区都发布了关于景区游览的须知和注意事项,游客前往景区前,一定要注意景区发布的提示。要积极培养预约参观的习惯,通过预约分时段参观游览。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规划游览路线和游览时长,提前登记联络方式、来往交通等信息。
游客参观游览、接受游览服务时,应向旅游景区如实告知个人健康信息,遵守旅游活动安全警示规定,做好个人防护,配合旅游景区测量体温,如果到达景区后感到身体不适,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景区工作人员。
游客应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和管理者,采取必要的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措施。各个景区都有疫情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可能会给游客的出游增加一些环节,但都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请游客理解。希望广大游客遵守公共秩序,尤其在旅游景区的入口、重要参观点、购票、休息、餐饮等区域自觉与其他游客保持间距。请大家自觉遵守,减少不必要的接触。
安全是旅游的底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健康的旅游
“安全是旅游的底线,没有安全也就没有健康的旅游。”雒树刚强调。每到旅游旺季或者节假日,文化和旅游部系统都把旅游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作为底线思维来部署安排工作。今年“五一”假期除了安全生产之外,还有一个疫情防控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系统从旅游企业、部门联动、游客个人三个方面来加强安全生产。
旅游企业方面,要求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还有旅游景区要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进行安全评估。要加强导游的安全教育,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要审查旅游包车车辆和驾驶人的资质,签订规范的租车协议。旅游景区要加强火源的管控,严格控制野外用火,做好防火工作。要加强对索道、缆车、大型游乐设施等设备的安全检查,达不到安全要求的,坚决停止运营或使用。要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旅游饭店要加强对消防设施设备、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燃气和电气设备等重点部位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部门联动方面,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文化和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部门的联动,加大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要求旅游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五一”假期期间,要加大文化和旅游的执法力度,加强市场执法检查,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的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游客个人方面,“五一”期间,放松心情的同时不能放松安全防范,包括疫情的防控和人身安全。出游期间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出游前要充分了解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各项规定、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要查询景区的开放、限流措施,尤其要了解门票预约、分时段游览等措施。要做到几个“不去”——人聚集人多的时候不去;不安全的地方不去;没有开放的地方不去;不具备旅游接待条件的地方不去。
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文明记心中
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会同中央文明办宣传旅游文明、推动旅游文明、提升旅游文明。
第一,发布文明旅游宣传提示。节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五一”出游疫情防控不放松、安全文明记心中》文明旅游提示。指导各类的旅游协会发布文明旅游倡议,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也会同文明办通过网络、电视、广播、微信、微博、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文明旅游宣传和提示。
第二,压实旅游企业在文明旅游方面的主体责任。要求各旅游景区在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入口、通道处设置文明旅游宣传栏或者电子屏,沿途要布设文明旅游宣传广告,播放文明提示广播,引导游客遵守旅游活动中的疫情防护要求、安全警示和文明旅游的规定。
第三,加强旅游志愿服务。要求景区强化文明旅游的志愿服务,设立文明旅游引导员,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开展文明引导、文明劝导。同时也要求旅游餐饮单位要加强餐桌文明的宣传,倡导使用公勺、公筷,加强文明用餐的引导。
另外,文化和旅游部也从广大游客的角度发了一些提示。希望广大游客高度重视自己的旅游文明行为,要自觉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要带头宣传文明旅游的各项要求,人人宣传文明,就会形成一个人人践行文明的风气。同时,要求各位游客一定要遵守景区的文明旅游规定,要树立文明旅游的规则意识,要爱惜生态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要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刻乱划,还要维护文明的秩序。
针对老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雒树刚特别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对老年人和儿童,各地旅游景区都设置了专门的接待服务人员,老人和儿童在旅游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适状况,需要景区协助的,可以向景区及时、主动提出,也可以通过景区APP,与景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请求帮助。
(来源:文旅中国 编辑/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