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走好家庭农场“奔富路” 答好脱贫攻坚“压轴题”

2020年06月08日 16:00:07 | 来源:海安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安就在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上下功夫 ,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结合点上发力攻坚,积极创新“家庭农场+贫困户”扶贫模式,大力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让农场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筑牢返贫“防线”。

  “分红、租金加工资,现在是出一份力领三份钱。”6月5日,在西场街道爱凌村许惠家庭农场内,脱贫户张远胜干得格外起劲。2017年,爱凌村村民许惠流转土地680亩,在村里创办许惠家庭农场,搞起了稻麦种植,整地、育苗、除草除虫、施肥,一忙就是大半年,村里有不少贫困户都到农场帮忙。如今在许惠家庭农场务农的脱贫户就有7人,平均每人年收入1万多元。

  在爱凌村,像许惠这样的家庭农场共有5家,通过优先聘用贫困户实现帮扶全覆盖,全村22户贫困户现已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爱凌村党总支书记储瑞龙说,“村两委会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成立村集体合作农场,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通过股权分红,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

  截至2019年底,海安全市8581户、14171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已实现现行标准7000元和“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摘掉了贫困的帽子,13个市定经济薄弱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45万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机制,增强致富内生动力,防止返贫。如何让“脱贫不返贫”的目标变为现实?近年来,海安立足实际,创新精准扶贫模式,将“输血”变“造血”,积极探索“党委政府引领、家庭农场推动、贫困户参与”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扶贫、扶智、扶志。

  位于海安雅周现代农业园的霞山家庭农场,春有草莓,夏有火龙果,秋有梨子,冬有盆栽,一年四季不停歇,收成可观。“我现在有一支完整的技术服务团队。”在谈到田间管理时,农场主张东山颇为自豪。这位“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口中的技术团队,全部由周边失地农民组成,其中不少是曾经的贫困户。

  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学习种植技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同样位于雅周现代农业园的丰泽园家庭农场,农场主贲翔正向脱贫户们传授葡萄种植技术,绑蔓、疏花、蔬果、套袋,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极为详细。“反正现在需要人手,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就想着对大家能帮一点是一点。”贲翔说。

  “如今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很知足。现在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说起眼下的生活,在霞山家庭农场务工的脱贫户何兰一脸快意。和何兰一样高兴的,还有失地农民王亚兰,“现在每天能有65元的劳务费,再加上流转土地的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有劲儿了。”王亚兰笑得合不拢嘴。“一方面,让贫困户有事做,有钱拿,既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能激发内生动力,扶贫又扶志;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种养殖技能,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说。

  按照这一思路,海安积极培育禽蛋、蚕桑、水产、果蔬、大米等各类家庭农场共785家,确定了家庭农场为扶贫帮扶主体,贫困户与帮扶主体签订合同,通过务工挣薪金、入股参股挣股利等分配方式,实现“一场带多户、帮扶全覆盖”的扶贫目标。今年,海安全面实施“扩桑三年行动”,提出从2020年起至2022年,全市新栽桑面积两万亩以上,新增蚕业家庭农场200个以上。

  由于在蚕桑方面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南莫镇林庙村建档立卡户杨小军成了该村顺业生态农场的工人,并于去年实现脱贫,“一年下来,有近三万元的收入。”杨小军说。“今年,南莫镇将按照‘建场联农组社’的发展思路,新扩桑园1500亩,新增蚕业家庭农场5个,让更多的低收入户有活干,有收入,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南莫镇副镇长王芳芳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安加快发展势头好、带动力强、有产业实体的家庭农场,为贫困户强底子、找路子、挣票子,实现家庭农场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大大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海安市将继续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扶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建体系、抓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家庭农场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的‘大手’拉起低收入户的‘小手’,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坚决防止返贫,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臧忠表示。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