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视再次聚焦张家港!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联合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张家港湾深入采访,寻访乡愁,挖掘江边人家的小康故事。
8月19日晚10:00,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栏目播出了新闻《小康在哪里:长江新人家》,通过永兴村农家生活的变化,讲述张家港自觉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护长江母亲河的生动实践,描绘出乡村振兴、共建小康的美景。新闻时长共7分30秒。
央视配发短评:小康在哪里,小康在我们的乡愁里。中国人的小康生活,在长江边永兴村的变化里,中华民族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则带着乡愁的露珠一天天地清晰起来。
张家港湾
在流经11个省份的长江上,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弯。改革开放后,张家港凭借绵长的江岸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湾内居民临江难见江、近水难亲水。
随着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推行,张家港湾四分之三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江边人家的生活,也在改变……
今年6月,张家港湾12公里的滨江绿色廊道基本建成,虽然如今整个工程还在收尾阶段,但这里每天傍晚都已人气爆棚。来的最多的,是紧挨着长江居住的永兴村村民。“每天工作完吃完晚饭,然后带孩子长江边转一圈,心里是最舒服的。”永兴村村民顾学渊说。
38岁的顾学渊是永兴村的网格员,2018年以前在隔壁村的造船厂上班。船厂建于改革开放之初,曾是当地纳税大户。最近几年由于行业产能过剩,逐渐接不到多少订单,业务也开始转为利润较低的修船。因为效益不好,顾学渊最后选择了离开。
张家港湾的江堤边,矗立着两个巨大的龙门架。2019年之前,这里是整个张家港湾片区当中最大的一家造船厂。当时,造船产生的噪音和油漆味是困扰朝南村村民的老大难问题。江堤边除了造船厂外,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散货码头,当时一些煤炭黄沙直接堆在江堤的边上,如果风稍微大点,扬尘让人会睁不开眼。
15年前,郭锦宇全家从永兴村搬到了市区。这张拍于2010年的照片上,永兴村江堤内外都是养鸭子用的围网。“养鸭人会用网圈围起来供自己放鸭,有时味道很大,根本不可能亲近江水,觉得环境不好,就搬到了市区。”
脏乱差的江边环境,也曾让永兴村党总支书记黄学贤苦不堪言。他带领村民花10年时间建起的生态园,虽然园内绿植成荫,但受江边环境所累,并没引来多少游客。生态富农的路子怎么往下走?黄学贤一度压力大到整宿失眠。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张家港市针对张家港湾片区的环境提升工程启动。数十家码头低效企业一家家谈,161户养殖场挨个清。永兴村拆除养鸭棚的任务,落到了顾学渊身上。他的父亲顾玉华,是村里的养鸭大户,养着2000多只鸭子。
在顾学渊的劝导下,加上政府也给了补贴,村里的养殖户们都同意了拆除鸭棚。去年年底,永兴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养殖业,村里的内河水质也从劣五类,提升到了三类水质。
今年6月,140万平米的滨江绿色廊道基本建成后,永兴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江景村,住在市区的居民纷纷慕名而来,搬出去的郭锦宇一家,也几乎每周都回村过周末,她还拟定了50岁返乡计划。
在家闲不住的顾玉华,为苏北一些养殖场孵化鸭苗,每年收入也有十来万,还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每天都带孙子孙女去生态园玩。
村支书黄学贤则鼓足干劲,加速了对生态园的改扩建。“我们永兴村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能让老百姓从保护生态的过程中,带动乡村旅游,让老百姓直接从这里面得到实惠。”
文化老街、精品民宿……
永兴村的未来已变得越来越清晰。
江美、村美、生态美,
何愁好生活不上门呢?
(来源:看苏州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