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刘华成正在为刚入学的新生们讲述烈士吕祥璧的故事。尽管相同的故事已讲解了千万遍,但提到吕祥璧,42岁的刘华成眼里还是闪烁着光芒。
在连云港白塔中学,每位新生都会上这样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如今,吕祥璧精神在白塔埠镇到处播种、开花、结果。在这背后,是刘步云、刘华成父子两代人的心血。两人坚守陵园53年,只为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和一种不可磨灭的信仰。
父子两代接力
守住烈士陵园 守住时代的精神
1967年,年轻的战士吕祥璧为了挽救4名学生,不幸牺牲,长眠于东海。为缅怀英烈,陵园得以建成。那一年,刘华成的父亲刘步云从部队转业,拒绝了优厚的安排,主动请缨,成为吕祥璧烈士陵园的第一任守陵人。从此,他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陵园的建设和管理中。
图为烈士吕祥璧
2000年初,守陵32年的刘步云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弥留之际已双目失明的他紧紧握着刘华成的手说:“我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陵园,你要代我好好守护,一辈子用心守护。”
图为刘华成的父亲刘步云
吕祥璧是刘华成从小的偶像,他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影响着刘华成。再加上一直生活在陵园旁,打扫这里早已是得心应手的日常工作,刘华成毫不犹豫地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扛起了守护陵园的重任。
吕祥璧牺牲时只有22岁,刘华成决定为他守陵时,也刚好22岁。清扫墓地、擦洗墓碑、维护秩序、义务讲解……无论刮风下雨,守护陵园的几十年间,刘华成一天都不曾耽搁。
在刘华成眼中,父亲守护的不仅是陵园本身,更是那个时代的精神。“他希望通过我们的接力守护,把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传递给更多的人。”
克服孤独与清贫
旁人眼中的“傻子”做着别样英雄事
吕祥璧用生命诠释了舍己为人的精神,父亲也身体力行,在少年时代的刘华成心里种下一颗英雄的种子。他记得十三岁那年,一场暴雨过后,整个陵园都浸在水里,父亲带着全家人连夜排水,把文物搬到自己的床上,一家人在冰冷的水里泡了一整晚。邻居们曾开玩笑说刘步云是个“傻子”,他听了却呵呵一乐,说保住了烈士遗物和宝贵资料,“傻”也“傻”得值了。
在刘华成眼里,这不是“傻”,而是坚持,是父亲身上最珍贵的品格。刚开始,为了完善修葺陵园,刘步云自己动手修围墙,种了上千棵树;后来,为了讲好吕祥璧的故事,刘步云学认字、学演讲,最多时一天接待将近一万的参观者。
刘华成也曾干过这样的“傻”事。有一次,在苏州做生意的同学找到他,希望他加入。当时,刘华成的月薪是一千块钱,而这位同学给他开出了8倍的工资。考虑再三,刘华成还是拒绝了。
这些年来,刘华成坦言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我们家是没有邻居的,每当我一个人在陵园里仰望夜空,常会感到令人绝望的孤独。”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吕祥璧精神成了刘华成的支柱。“站在陵园里,我能感受到,这是吕祥璧牺牲的地方,也是我父亲后半辈子奋斗的地方。他们的精神一直在给我支持和鼓励。我愿意一直坚持下去。”
坚守承诺的路上
是家人的爱一直陪伴
刘华成与妻子是因陵园结缘。2001年的清明节,一名小学代课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为孩子们讲解烈士精神的正是刘华成。刘华成细致入微的讲解,和对守陵事业的执着,在那一刻完全打动了她。这位小学老师就是后来刘华成的妻子。
坚守承诺的路上,家人的爱和陪伴,成为刘华成坚持下去的动力。陵园旁小小的院落见证了夫妻二人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在刘华成一无所有的时候,二人定下终身,当时给父母治病花光了刘华成的所有积蓄,结婚的时候,都没有添置像样的东西,但妻子非但不责怪他,还主动帮助他照顾父亲、打理陵园。
“从小,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看着爸爸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我越来越能够理解他。”刘华成的女儿今年16岁了,青春期时因虚荣心而产生的对父母的埋怨,已渐渐被抹平,“爸妈没有住进华丽的房子,没给我和弟弟买过一件昂贵的衣服,但他们让我们理解先辈的舍己付出,让我们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教会了我们感恩,教会了我们荣耀就是承担责任。”
寒来暑往,陵园里的松柏已由矮变高,郁郁葱葱,每年前来瞻仰和参观吕祥璧烈士陵园的群众多达10万余人次。
一句承诺,几十年坚守,千万次讲解……父子两辈用53年的时光守护着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让英雄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我苏网编辑/ 朱佳旻、刘静;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