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 记者/陈军 编辑/木圭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近年来,江苏渔政部门持续加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水生野生动物的巡护救助,全民参与生态大保护的浓厚氛围正在形成。
在扬州,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教师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长江江豚,还培养了一批批江豚保护大学生志愿者骨干,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豚爷”。
江豚濒危,退休教师开展宣传保护
陈宜林在公益活动中讲述江豚习性
陈宜林今年71岁,回忆起对于长江江豚的第一印象,还要从他的中学时代说起。陈宜林告诉记者,那时他在扬州上中学,放学后乘渡船回家,在船上经常能听到艄公的提醒:“坐稳坐好了,小心被‘江猪’拱翻船。”“江猪”是长江江豚的民间叫法,几十年前,长江里常常能看到江豚成群结队地在水面嬉戏的身影。
2010年,陈宜林从教师岗位上退休,他偶然看到央视一则关于长江江豚的新闻报道。几十年间,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大转变,江豚成为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远低于国宝大熊猫。“江豚这么好的物种,如果灭绝了,实在太可惜了。”陈宜林暗暗下定决心,“我们应该把它挽留住。”
星星之火,一个人的团队逐渐壮大
陈宜林向大学生志愿者宣传江豚保护
就这样,陈宜林成了扬州最早从事江豚保护工作的志愿者。他自掏腰包策划、举办了多场公益活动来宣传保护长江江豚。最初的几年,这条路上的同行者寥寥。
2011年,在首届“扬州市公益文化节”上,陈宜林将“江豚保护”这一主题带入公众视野。文化节上,这“一个人的江豚保护团队”成为了大家的笑谈。“一个人为什么不可能成为一个组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宜林说。
为了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江豚的保护工作中来,陈宜林摸索着建立QQ群,不辞辛劳地跑学校、进社区、去企业宣传,招募江豚志愿者。此后,陈宜林还开办了多次江苏大学生江豚保护夏令营,为志愿者队伍培养了一批批新生骨干力量。
省内首家,成立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
陈宜林在渔船上观测考察
推动建立适合繁衍生息的迁地保护区是保护江豚的重中之重。通过实地考察,陈宜林认为扬州的廖家沟水域符合条件。他通过邮件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王克雄博士取得了联系。
2013年9月,王克雄博士一行四人来扬州廖家沟考察,这在中科院历史上是非常少见的。陈宜林毛遂自荐担任向导,并提前勘察线路、租用船只。廖家沟水域的生态环境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我们考察到的情况超过你的描述,非常适合江豚的生存”。
2015年,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揭牌成立,这在江苏是首家。陈宜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整日奔忙于一个又一个公益活动。家人劝他在家安享晚年,但陈宜林觉得,为了保护长江江豚,再苦再累都值得。
生态改善,长江江豚数量逐年增长
陈宜林与扬州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合影
在陈宜林的带动和鼓舞下,江豚志愿者队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26岁的戴启程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江豚保护夏令营。大学毕业之后,他放不下长江里的“小精灵”。2017年,戴启程和另几位志愿者们成立了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协会的主要成员都是以前跟陈宜林一起参加活动,受他的影响渐渐地有了江豚保护的意识。”戴启程说。
经过志愿者们的不懈奔走,长江扬州段水域得到保护的江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长江江苏段的江豚数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以长江南京段为例,江豚的数量已经由原来的20多头增长到50多头。护渔员还多次观测到了大着肚子的“江豚妈妈”的身影,这样的景象让江豚守护者们感到欣喜。“这说明食物充足,江豚生活的环境非常和谐。江豚怀孕生下了小江豚,而且它们正在健康地成长。希望小江豚能够快快长大,进一步扩大种群数量。”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