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的史诗——数十张珍贵照片细数运河30年之变

2020年12月02日 10:15:38 | 来源:运河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

  作者:刘世昭

  1981年,时任《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的刘世昭和文字记者沈兴大从北京出发,开始了为期一年零七个月的京杭大运河骑行之旅。2016年,已近古稀的老刘再一次沿着运河,从北京行向杭州。2018年,《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近40年间,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这一切。

  作者简介

  刘世昭,1948年12月6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四月影会重要成员,知名摄影家,刘文辉之孙,原《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他的摄影生涯开始于1962年前后,爷爷给他买了人生中第一台专属相机,“友谊”牌的,19块钱。后遇文革,到内蒙古进行劳动“改造”。在1973年,因爷爷生病回家侍疾,从那时开始学习摄影。1976年春“四五运动”中他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多张作品被画册《人民的悼念》、电影《扬眉剑出鞘》、影展《人民爱总理 总理为人民》选用。1979年春,他参与创建北京“四月影会”的活动。

  创作背景

  1981年6月19日,时任《人民中国》杂志摄影记者的刘世昭和文字记者沈兴大从北京出发,踏上了“京杭大运河自行车之旅”的征途,开始了第一次骑行大运河的发现之旅。一年零七个月后,即1983年1月17日,结束了在杭州的采访,完成了第一次骑行大运河的梦想。

△1981年6月19日,沈兴大(右)、刘世昭(左)即将离开北京踏上骑行京杭大运河的征途

  时光穿梭过35年,在2016年初春,刘世昭带着两个人的梦想,再次踏上了骑行大运河之路。

△图为刘世昭在周恩来故居前留影

  历时68天,骑行2156千米,终于在相隔35年后第二次完成了骑行拍摄京杭大运河的愿望。35年对人生也是一段不短的历程,但对于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来说那只是一瞬间。

  两次骑行的感受可以用巨大反差来形容。当时绿色出行在当时人们的理念中还是空白,引起人们的质疑似乎理所应当。现在,在路途中就经常遇到成群结队的骑友,从学生、青年到退休老人都有,骑行爱好者的群体越来越大,对于绿色出行势必会有着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洪泽湖边,骑行在漂亮的自行车专用道上,刘世昭感到倡导绿色出行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最好有具体措施的出台实施。

  这次“故地重游”,刘世昭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变”字。第一次骑行,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运河沿线城市和乡村,人们的衣着是那么朴素,房屋低矮陈旧,街道狭窄,车辆稀少,运河中摇橹的小船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打破了水面的平静……但改革的浪潮已经波涛汹涌,蓄势待发,当时的人们对生活充满憧憬。35年后的今天,整个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古老的大运河见证了这一切:从城市到乡村都整洁多了,人们的衣着光鲜起来了,房屋高起来了,街道拓宽了,运河里的水多了也清了,河里的机动船多了……一切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毋庸置疑,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使人民普遍得益,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那些随着城市化而消失的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些逐渐淡化的民间习俗,那些仍旧偷偷排放的污水,那些吐着黑烟的工厂,又让人怅然若失。

  面对这些变与不变,刘世昭的心情也是在欣喜、不解、遗憾、气愤之间轮转。但是作为摄影人,刘世昭决定要把见到的尽量记录下来——因为这就是运河的历史。到底是好是坏,还是由后人去评说吧。

  两次骑行拍的照片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只是一些碎片,但这些碎片多了也就留下了运河的影像历史。刘世昭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用影像记录运河,记录历史,将来会有价值的。

  书评

  30多年是什么概念?是整整一代人的“而立”时点。具体到家兄的两次骑行而言,是今天的“80 后”从出生到成长继而成为社会栋梁的时间。京杭大运河从中国社会发生大转变开始,在一代人的时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再度骑行大运河,往回看,是比较30多年的变迁;向前看,则是记载新的变迁的起点。

  ——刘世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

  作品欣赏

  北京-通州

  北京的通州作为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水路都会、皇家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通州的燃灯塔始建于北周时期,高13层,是古代通州地区大运河边的地标,南来的漕船远远望到它,就知道到北京了。今天,在通州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建成了亲水的运河公园,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不久的将来,通州将成为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将来新的地标就会出现在大运河边。

△1981 年,北京通州燃灯塔

△2016 年,随着通州将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燃灯塔已失去了地标的作用,将来新的地标就会出现在大运河边

△1981 年,北京通惠河旁庆丰村的“二闸狮子会”,民间流传“二闸的狮子会浮水”,讲的就是这个

△ 2016 年,通州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

  天津

  天津市依海河而建,这里人的生活与海河这条母亲河密不可分。当年,入夜的海河之滨并没有现在这么明亮,昏暗的河畔,自然而然成了恋人们约会的好地方。今天来到海河边,两岸高楼大厦,入夜灯火辉煌,外来的游客们纷纷来到海河边摄影留念,当地的居民则来到这里散步、垂钓、健身。(海河,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也是北运河与南运河的交界)

△ 1981 年,俯瞰天津市区

△ 1981 年,天津南运河畔1903 年建的芥园水厂

△1981 年,天津河西务的漕运遗风——炸大油饼

△2016 年,河西务经营大油饼生意的杨幼华

△2016年,天津三岔口,南运河(左)与海河的交汇处,右为海河上的永乐桥——“天津之眼”摩天轮

  沧州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流经青县、沧县、沧州市区、泊头、南皮、东光、吴桥,全长253公里,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过的20个城市中途径里程最长的城市。数百年来,高桅长篙,大小船艘,在这里装仓卸货,北达津沽,南通齐鲁,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岸上茶庄药铺、布店锅市、酒厂粮栈,廛肆栉比,商贾环集,成为沧州城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1年,青县兴济镇,当时全国最大的骡马集市

△2016年,青县县城夜景

△ 距沧州不远的泊镇是中国著名的铸造之乡。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的沧州地标铁狮子——“镇海犼”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件铸铁艺术品,据传刚铸成时重达40吨!图为1981年7月29日,刘世昭与沈兴大在沧州铁狮子前合影

△2016年,沧州铁狮子

  临清

  黄河泛滥沉积下来的大量泥沙,给山东临清带来了异常的收获,这种被称为“莲花土”的淤积土土质细腻,沙、土比例适中,烧出的贡砖坚硬无孔,不怕腐蚀,因此明、清两代的帝王都选用了它修建北京城。所以临清人总说“临清烧出了北京城”。20世纪60年代,在低价小红砖的冲击下,贡砖的生产曾彻底消失过,近些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的加强,古建修缮对贡砖的需求又多了起来,景老先生一家凭借祖传的烧制技艺又开起了砖厂,他家的砖甚至远销海外——临清贡砖又复活了。

△ 1981 年,京杭大运河临清渡口

△ 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77岁的景永祥家的砖窑正在装窑

  聊城

  聊城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处,在400余年的漕运历史上,聊城一直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坐落在大运河边的聊城山陕会馆就是繁华漕运的见证。据说,聊城繁华时有8座这样的会馆,而今只留下了山陕会馆一座,更显得弥足珍贵。

△2016年,“江北水城”聊城城外的东昌湖

△ 1981年,山陕会馆前的大运河已经干涸,几只绵羊在河床上优哉游哉地啃食着草皮,使人感觉异常苍凉

△ 2016年再见山陕会馆,改变最大的就是门前的大运河

  济宁

  济宁,明清两朝均在这里设有管理、治理京杭大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河道总督衙门,因而济宁可称为运河之都。作为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 1981年,济宁运河码头

△ 2016年,流经济宁市区的运河

  微山湖

  从济宁出发,路过鱼台前往微山,途中要横穿南四湖中间的二级坝。南四湖是济宁以南的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这四个串联在一起的湖泊的总称;二级坝由四座节制闸组成,将南四湖拦腰截为上、下两级,起着蓄水排洪的作用。登上堤坝,眼前首次出现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象:湖上,点点渔舟;湖岸,渔人晾晒着渔网、虾笼,一下子让人感受到了水带来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1981年,微山湖的渡船

△2016年,微山湖边用鱼鹰打鱼的渔民

  淮安

  淮安在漕运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穿过淮安市淮阴区,沿着新建的翔宇大道前行,旁边就是清澈漂亮的中运河,不一会儿就到达了位于淮安区的市中心镇淮楼。在镇淮楼的北面,是总督漕运公署遗址,这是历史上曾经主管全国漕运唯一的机构。

△ 1982年,淮安高家堰洪泽湖边的镇水大铁牛

△2016年,淮安蒋坝洪泽湖边的镇水大铁牛

△ 1982年,淮安镇淮楼

△2016年,淮安镇淮楼后的街心花园成了市民们休闲的好去处

  扬州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名城古镇,扬州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举世闻名的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它是大运河的支流,同时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

△ 1982年,扬州市区俯瞰,远处路中为文昌阁

△ 2016年,扬州市区俯瞰,远处路中为文昌阁

△ 1982年,扬州大运河御码头

△ 2016年,扬州大运河御码头

△ 1982年,遥看“扬州三湾”和运河边的文峰塔

△2016年,扬州文峰寺和文峰塔

  镇江

  长江南岸,镇江2500多年的建城史,就是一条大江大河多声部合奏的壮丽史诗。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长江中下游的“黄金十字水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镇江成为运河南北的商埠重地。这座美丽的“城市山林”中,长江与运河用一横一竖的笔法,描写着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呈现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长江边的小码头街,又叫西津古渡,这是一条始建于六朝时期的老街,街上至今还留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遗迹。在古代,这里原是位于长江边的一个码头,随着长江岸边泥沙的淤积,现在已经离江边有300多米远了。

△ 1982年,镇江长江边的排筏站

△ 2016年,从北固山顶俯瞰镇江市

△ 1982年,镇江西津古渡小码头街夕照

△ 2016年,镇江西津古渡游人如织

  无锡

  无锡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运河航行的便利条件,使得旧时的无锡,跻身于“四大米市”之列。早在明、清漕运鼎盛时期,无锡已是太湖流域和两浙漕粮集中地及江南著名粮食市场。改革开放后,无锡米市成交活跃,业务遍及全国各地,市郊三里桥是中国最大的粮油市场,1990年粮油成交量居四大米市之首。

△ 1982年,流经无锡市区的京杭大运河

△ 2016年,流经无锡市区的京杭大运河

△ 1982年,清晨无锡惠山上练石锁的市民

△2016年,清晨无锡惠山上练石锁的市民

  苏州

  苏州是一座典型的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城。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隋代起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道,至唐中叶基本定型。唐以后,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但保持了大运河的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苏州古城水网是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 1982年,苏州山塘河

△1982年,为了安全,苏州运河船家的孩子是要用绳子拴在船上的

△ 1986年,苏州江南运河中拥挤的货船

△2016年,苏州市内新建的别墅区也保留着传统的建筑形式

  杭州

  塘栖镇,距离杭州市区20千米,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古镇,大运河从镇中心流过,历史上这里曾商贾云集,位居“江南十大名镇”之首。横跨于大运河之上长达78.7米的广济长桥(又名“通济桥”),至今仍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壮观。离开塘栖镇,骑行1小时就来到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地标拱宸桥。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表示拱手致敬,桥名就有着恭迎南巡的帝王之意。1982年12月25日,我同沈兴大骑车到达这里,为第一次骑行采访京杭大运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 1982年,杭州塘栖镇广济长桥(通济桥)旁的竹木家具市场

△2016年,杭州塘栖镇广济长桥(通济桥)

△ 1982年,杭州余杭塘栖镇大运河边的过街廊

△2016年,杭州塘栖古镇运河边的街廊

△ 1982年,这里还是杭州的郊外,周边分布着许多工厂:浙江麻纺厂、丝绸印染厂、第一棉纺厂、华丰造纸厂等,这里是杭州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 2016年,拱宸桥东岸建成了运河文化广场和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西岸经过整治,已成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来源/运河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