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4号”紫花苜蓿。
苜蓿,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牧草。在我国,苜蓿人工种植区域绝大部分位于北方,这与苜蓿喜凉怕热的生长习性有关。记者昨从扬州大学了解到,经过连续16年的努力,科研人员终于选育出了耐热品种——“淮扬4号”紫花苜蓿,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云南等地生长,这也是我国南方首个苜蓿育成品种。
解决长江中下游优质苜蓿稀缺问题
苜蓿在我国的种植面积为3200万亩,其中北方地区种植面积为3160万亩,而南方地区仅有40万亩。
“这与我国的畜牧业发展格局以及苜蓿的习性有关。”扬州大学教授魏臻武介绍,我国饲养的家畜中,牛主要在北方饲养,而苜蓿这种优质牧草,种植的目的就是为了喂牛,因此北方种植面积较大。
“南方苜蓿种植量少,并不仅仅因为饲养的牛少。”魏臻武说,在南方的一些大城市如上海等地周边,奶牛的饲养量也比较大,每年从国外进口150万吨优质苜蓿,然而还有相当大的饲料缺口。南方缺少优质苜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南方农田主要用来种植农作物油菜、小麦、水稻等,二是适宜在南方种植的苜蓿品种比较少。
“一般苜蓿之所以不适宜在南方生长,主要是因为它们不耐热。”魏臻武说,“这种特点在夏季表现得尤其明显,炎热的夏季苜蓿长势比较差,而我们选育的‘淮扬4号’紫花苜蓿,是一种比较耐热的苜蓿新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
“‘淮扬4号’紫花苜蓿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成为新品种,而它也是我国南方首个自育品种。”魏臻武表示,它的诞生将为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优质苜蓿稀缺问题提供可能。
特点是叶片多,蛋白含量高
在魏臻武科研团队的牧草试验田里,“淮扬4号”紫花苜蓿长势旺盛。
“过不了多久,苜蓿就会抽穗开花。”魏臻武说,苜蓿这种优质牧草,其蛋白含量和产量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苜蓿越嫩的时候,蛋白含量越高,反之越低,而当苜蓿比较嫩的时候,产量是较低的。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平衡点。”他说,“我们一般选择在抽穗开花时收割,此时蛋白含量和产量都较高。相比一般苜蓿,‘淮扬4号’紫花苜蓿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叶片比较多。”
记者看到,一般苜蓿叶片的一根茎上只有3片叶子,而“淮扬4号”紫花苜蓿是多叶苜蓿,且以7叶居多。
从孕育到诞生,历时16年
“牧草新品种的诞生非常不容易。”魏臻武说,“16年前,我们就开始着手选育耐热的苜蓿品种,直到8年前,才进入品种申报阶段,其后又花了8年时间,才最终获得权威机构认定。也就是说,我们育成‘淮扬4号’紫花苜蓿,前后共花了16年时间。”
“‘淮扬4号’紫花苜蓿已在江苏大丰、上海崇明岛推广种植。”魏臻武说,苜蓿不仅可以喂牲畜,还能保护或修复生态,作为豆科植物,它天生的固氮功能,对改善土壤土质具有重要作用。
“未来,耐热的‘淮扬4号’紫花苜蓿可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魏臻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