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证、一块匾、一座冢、两块银元……时光镌刻他们的赤诚初心丨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

2021年05月17日 15:59:5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个个红色故事砥砺人心,一段段红色记忆永不褪色。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推出《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系列,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通过深入挖掘江苏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精选出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各时期100个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展现党在江苏大地浴血奋战、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光辉历程,凸显共产党人对信仰信念的执着坚守、对初心使命的矢志不渝,激发人们紧跟党走、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故事里的初心使命》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精品宣传项目之一。


  1921年—2021年,风雨百年路上,一代又一代革命先驱,用思想和行动使中国“换了人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等迎春花再开的时候,我就回来了,带着你和乡亲们过好日子。”

  “打倒军阀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

  “我们誓死要从红色的血泊里边找到光明的途路,建设光华灿烂的社会来。”

  “这两块银元是我这个月的党费,你务必替我转交给组织部长杨光銮同志。”

  ……

  曾经,他们把初心埋藏在坚韧的时光中,一句话便是一生;将使命镌刻在一举一动里,两块银元便是承诺;如今,这些红色记忆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

一张泛黄的烈士证

述说跨越半个世纪的相思与守候

讲述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郭琦

  1985年,广东澄海的迎春花悄然绽放。一位步履蹒跚的老妈妈扶着村口的老树,吃力地向路的尽头眺望。从1932年起,她一直在这棵树下守望着丈夫归来,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老妈妈叫叶雁萍,她的丈夫叫许包野,曾担任江苏省委书记。

  在两人结婚后不久,许包野就前往欧洲求学,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许包野回国参加对敌斗争。分别11年后,叶雁萍也终于再次见到了丈夫。但仅仅在家停留了10天,许包野就接到任务又要离开。分别的那天,许包野指着村口的迎春树说:“雁萍,等迎春花再开的时候,我就回来了,带着你和乡亲们过好日子。”

  1935年,因叛徒出卖,许包野不幸被捕,在狱中受尽了折磨。而不知情的叶雁萍,始终在家里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1982年,叶雁萍重病不起,于是强撑起病体给党史部门写了一封信,请组织上帮助寻找丈夫的下落。

  经过多方寻找,一位忠于信仰的共产党人,从历史的尘封中走了出来。早在被捕的当年,许包野就在监狱里被敌人活活打死,牺牲时年仅35岁。

  几个月后,叶雁萍也走了。临终前,她留下遗愿:把我埋在村口的树下,包野认得那棵树,他会来找我的。

  如今,这张泛黄的烈士证静静地陈列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它述说着那段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相思与守候,更承载着一代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一块“品重柱石”匾

诠释工人运动领导者的风范

讲述人:渡江胜利纪念馆 马军成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中,有一位被周恩来尊称为“大哥”的革命者,他就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的首任主席王荷波。

  1916年,34岁的王荷波来到南京浦镇机厂当钳工。在这里,王荷波长期目睹了厂里的洋人头目对工人的压榨,心中逐渐燃烧起斗争的火苗。

  五四运动爆发后,王荷波常常和工友们说:“耻辱不能忍,亡国奴的日子不能过!我们要紧紧抱成团,和全国人民一条心。”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工人运动领导者,得到了工人兄弟的敬爱。在他40岁生日的时候,大家送他一块匾,匾上写着“品重柱石”四个大字。

  1923年2月7日,为了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王荷波发动工人乘着夜色堵住火车站机务段的总道岔,让火车无法通行。第二天一早,面对前来押车的武装警察,王荷波率领几百名工人站到铁轨中间,挡住列车去路。眼见列车急速逼近,王荷波和老工人鲍三立即冲向冰冷的铁轨,这时几百名工人一拥而上全部都卧到了铁轨上。军阀头子齐燮元调来一千多名官兵镇压,王荷波则带领“两浦”两千多名工人和军阀进行斗争,最终敌人被迫同意谈判,罢工取得胜利。

  1927年,王荷波被调到北方局工作,由于叛徒出卖, 10月18日在北平被捕。在狱中,残酷的敌人用尽各种刑罚,但他咬紧牙关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

  1927年11月11日,面对敌人的枪口,他放声高呼:“打倒军阀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刽子手们被吓得目瞪口呆,慌乱中仓促开枪。王荷波壮烈牺牲,时年四十五岁。

一座父老乡亲修筑的衣冠冢

坐南朝北遥望她当年殉难的方向

讲述人:苏州公民道德馆 浦菲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改年号为“洪宪”,但一个小女孩却在课堂日志上写下了“民国五年”四个字,以痛斥袁贼倒行逆施。这个秉性刚烈的小女孩就是张应春。

  张应春出生于江南水乡一户书香人家,她的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的女性,却因一连生下四个女孩备受歧视,以致精神几乎失常,这使应春从小仇恨封建礼教。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张应春写下一文,其中有一句话掷地有声:“革命的事业,没有流血是不会成功的,我们誓死要从红色的血泊里边找到光明的途路,建设光华灿烂的社会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南京城血雨腥风。当时,张应春正在家乡养病,一连接到三封紧急电报要求她到南京赴职。她不顾家人劝阻决意赴南京,然而,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4月10日深夜11点,中共地下交通处——南京大纱帽巷10号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突然会场被国民党特务团团包围,张应春等10名共产党员落入了敌人的魔爪。在狱中,她遭到严刑逼供,但是永远只回答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共产党员!”

  被捕后三天的一个深夜,遍体鳞伤的张应春被塞入麻袋用刺刀活活刺死,并连夜秘密抛入南京九龙桥下。“十月芙蓉应小春”,她的名字从如此优美的诗词中走来,可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冰冷的1927年。这一年,她26岁。

  仅仅在她牺牲后四个月,中国爆发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走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明道路。但这一切张应春就没来得及看上一眼,牺牲四年尸骨未得。苏州吴江的父老乡亲为她修筑了一座衣冠冢,坐南朝北,面向南京,遥望着她当年殉难的方向。

两块不起眼的银元

是他最后一笔党费和最后一个心愿

讲述人:连云港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王黎

  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的展柜上,有两块不起眼的银元,它们的主人叫李少堂。

  李少堂出生于河南,少年时流落到连云港,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深入国民党盐防营,以修理工身份作掩护负责情报和策反工作。为了革命事业,李少堂把家里变成了地下联络点,当差的军饷每月七块大洋,他两块交党费,五块购买枪支弹药。筹措军需物资时,还卖掉了家里唯一的土地。

  1930年,李少堂发动大村暴动,暴露了地下党的身份。面对落泪的妻子,李少堂安慰道:“我这不是好好的嘛。这两块银元是我这个月的党费,你务必替我转交给杨光銮同志。”李少堂走后,妻子和泥将银元糊在了墙缝里,静待时机上交组织。

  由于李少堂带领部队转战时被叛徒出卖,家里也遭到大肆搜刮,银元因为藏在墙缝里才逃过一劫。“一定要将这两块银元交给组织,这是他最后一个心愿。”李少堂牺牲后,妻子带着孩子徒步上海寻找杨光銮。

  可就在李少堂牺牲后不久,由于叛徒出卖,杨光銮也牺牲了。

  在后来的很多年间,因为李少堂地下党员的特殊身份,上交之路异常艰难。但生活无论多么拮据,李少堂妻子却始终保存着两枚银元。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少堂的孙子才联系上了李少堂曾经的革命战友惠浴宇同志,时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同志得知后亲写证明递交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少堂成为江苏省第一位被追授的革命烈士,他的最后一笔党费也终于得以上交给组织。

  来源:江苏城市频道 我苏网  编辑/秦玉婷 刘阳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