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乡挺好的!叙利亚小伙在南京的七年 | Our Dreams, Our Jiangsu

2021年10月01日 07:00:0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江苏是经济大省、开放大省,在这里学习、工作的外籍人士数量多、分布广,总数已超4万人。他们不仅从生活上融入了江苏,亦从内心把这里视作第二故乡。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频道联合我苏网推出“Our Dreams,Our Jiangsu”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在苏外籍人士,聆听他们在江苏的奋斗故事与追梦之旅。


  “南京是我第二个家,我每次见外地人、南京人,他们会说我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因为我了解的东西太多了,还会说一点南京话。”

  一位叙利亚人在中山码头附近的一间艺术工作室里,这样描述他在南京的七年。

  画展

  拉丁,31岁,叙利亚人,目前攻读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博士学位。六月,他在南京为父亲瓦利德·阿里策划举办了一场画展,名为《映向》,意在相互映射,相互影响。

  整整一个月,在这间工作室里,父亲接待前来观展的访客,拉丁则帮助介绍翻译画作背后的故事。蓝天白云下,南京长江大桥背倚紫峰大厦和江苏南京广播电视塔,桥下行人如织,这是瓦利德眼中的金陵风光,也是拉丁一家人的故事。

  十一年前,拉丁只身从叙利亚大马士革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美术学院求学,在杭州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随后,他决定前往南京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就这样,他来到江苏南京,一待就是七年。

  谈及来中国的原因,拉丁直言,“我妈妈以前是叙利亚国家电视台的记者,家里常常有中国朋友来聚会,有机会了解中国的文化,发现中国和叙利亚有很多不同之处。所以,我在计划去其它国家学习时,第一个萌生的想法就是去中国,而且中国在叙利亚有很深的影响。”

  善举

  2020年,拉丁因疫情期间的一次善举走入大众的视野。

  去年2月,他拿着一只信封和一个新春礼盒走进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阅江楼派出所,对着窗口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标准地敬礼后转身离开。礼盒里装了一些零食,信封里装着1000元现金和一封用中文书写的信。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我们想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说:你们并不孤单……就像你们站在我们国家的身后,长期以来帮助我们一样”,他在信中写道。

  回想一年前的这一举动,拉丁表示,“当时看了疫情相关的新闻,觉得必须要出一点帮助,就拿着东西去了。而且作为叙利亚人,我们能感觉到别人的痛苦,特别是我们的好朋友中国人。”

  这一举动也被派出所的监控拍下,时长十秒的视频随后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榜,不少网友亲切地称他为“叙利亚小伙”,这个名字后来成为拉丁在社交媒体上的账号名称。

  “有人告诉我那个视频在抖音火了,这是我没想到的,后来我就开通了抖音,分享在中国的生活和一些自己的感受。” 拉丁熟练地打开国内社交软件,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视频。他告诉记者,在中国用这些软件很好,可以表达自己,让更多人看到。

  “美梦”

  2016年,拉丁的三胞胎哥哥姐姐先后来到南京留学。一年后,拉丁的父母也一同前往南京与孩子们团聚。

  从叙利亚到南京,拉丁父亲瓦利德的生活轨迹发生转换,眼中的风景也随之变化,因此在画展上,访客不仅可以欣赏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独特建筑,看到画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能看到无限的金陵风光。

  “紫峰大厦和电视塔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这里租住的房子在滨江地区,所以散步时,就常常看到这样的风景,长江大桥下小孩在放风筝,我在南京的生活都在画里。” 瓦利德这样介绍自己的画作灵感。

  作为一名叙利亚画家、摄影师和作家,瓦利德在南京继续进行艺术创作。2019年,瓦利德在中国的首次个人油画展从叙利亚到南京——一带一路艺术交流展在南京金陵美术馆圆满落幕,这也是叙利亚艺术家首次在中国举办油画艺术展。

  谈及此次办展原因,策展人拉丁表示,“这两年,我父亲发现南京有很多地方和叙利亚有相似之处,比如老门东和大马士革,所以画了一些大马士革和南京的自然风光。这次办画展,是想让大家了解叙利亚的文化和艺术,以及两个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办展也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交流。”

  拉丁说,全家人来到中国算是一种“美梦成真”。31年前,他的母亲法伊鲁兹怀三胞胎时,曾梦见自己飞过中国美丽的群山,而现在大家都团聚于此。这样一个温暖的故事被拉丁的哥哥阿里拍成了一部纪录片《美梦成真》,是阿里今年从南艺导演专业毕业的主要作品。

  一个叙利亚家庭来到中国江苏南京,在南京艺术学院,他们获得了学业深造的机会和艺术创作的舞台,一家人彼此陪伴,向外延展朋友圈,新的根脉在这里缔结,最终他乡成了故乡。

  “我觉得有这样的感觉,就是我扎根在南京了。”采访最后,拉丁这样说道。

  记者/张琳曼 周安琪 摄像 /谢自强 张警 剪辑/宋梦真 设计/张恒枫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