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敢说出她的需求”
有一个小女孩,她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每当她想要什么东西时,哥哥和姐姐们就会责备她:“你知道家里很穷,怎么还那么贪心!你以为家里就你一个人吗?”于是,长大后的她因为害怕遭到反对和评判,便不敢再说出她的需要。
有一次,她妹妹在阑尾手术后得到了一个漂亮的小钱包。14岁的她也梦寐以求有那样一只绣着珠子的美丽钱包,却不敢开口。猜猜她接下来做了什么?她假装肚子疼。家人带着她看了几个医生,都无法给出诊断,于是决定给她做开腹手术。最后,她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小钱包。尽管还带着手术的剧烈疼痛,她却欣喜若狂。此时两位护士走进病房,她发出呜呜的声音,想把钱包展示给其中一位护士看。护士对她说:“这是给我的吗?为什么?那谢谢了!”随即收下了钱包。小女孩顿时陷入了茫然,又不知道如何说出心里话:我并没有要给你的意思,请把它还给我。
这个不幸的小女孩后来成为一位母亲,她的儿子叫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被誉为全球非暴力沟通专家。
“从不带评论的观察开始吧!”
3月24日上午,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尚美立行班主任工作室成员通过腾讯会议开展阅享·阅美读书会第三期活动。本次分享的书籍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非暴力沟通》。
读书会开始,李玉荣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随即,带着大家做了一个“观察or评论”的小测试。
测试迅速点燃老师们的参与热情,大家依次对呈现的语句进行了“是评论还是观察”的判断,也在这个过程中很快理解到带评判的观察像是批评,而不带评论的观察更容易带来心境平和的沟通。小测试后,李玉荣老师通过框架带领大家回顾本书的核心内容和观点。
马歇尔·卢森堡在书中指出道德评判、做比较、推卸责任和强人所难蒙蔽了人们心中的爱,阻碍了人们有效的沟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因素是:不带评论地观察、体会与表达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提出请求。
“确实如此,深有体会”
梳理完整本书的要点后,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分享她们阅读《非暴力沟通》时的感受和体验。
潘渺琛老师非常赞同书中的观点,“带评论的观察确实很让人感觉到委屈和受伤!”她说,在生活和工作中,亲人说“你总是这样……”的话时,她就很容易愤怒,因为在她看来,仿佛一次错误就抹杀了她之前种种的功劳;迁移到班主任工作里,对待学生时,她感到要少做“你怎么又……”类的评论,改为“这周五天,你迟到了两次”这样的交流更加有效。
郝晓娟老师先以家人间的交往和她与闺蜜的交往为例,表达出读书的意义更多地在于让她思考、反省,与自己和解,对其他人多了一份懂得、克制和包容;她认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对于人际交往大有裨益。但真正能够做到,似乎太难了;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人都是不完美的,但又对趋近完美抱有向往,她如此,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她感觉到,在工作中对学生犯的错误一方面要给予耐心和等待时间,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她们向往美好的积极追求。
薛美红老师谈到非暴力沟通的对立面:精神暴力沟通。她说,精神暴力沟通背后隐藏着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判断。她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在思维方式和动机上反思自己。比如,她过去常常从“为你好”的角度劝诫学生,而这种以爱为名的行为有时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都不同,很难真正地做到感同身受,因此沟通困难时,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会更可取。薛老师还推荐了《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通过阅读后的实践,她不再从语言上让学生产生彼此对立的印象,从过去常常询问“你们听没听懂啊?”到现在主动虚心向学生请教, “我这里说得明白吗?”。她感觉到这样平等的沟通效果更好。最后她用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句话结束了自己的分享:“人的最高情商不是心机,而是替别人着想的一种善意。”
史青老师和王心同老师平时读的多是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类的书籍。两位老师说《非暴力沟通》内容精辟而又贴近生活,读后受益匪浅。在工作中,教育专业书籍是兵法,解决教学、班级管理上的技术问题,而《非暴力沟通》则提供给他们学生管理和沟通的新角度和新思路,能帮助她们解开学生工作中更多难解的“结”。
丁金凤老师去年参加了班主任比赛,她说在参赛过程中,读了很多书;她在看完非暴力沟通后,认真地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非暴力沟通?她提到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习惯性地推卸责任和指责,做到非暴力沟通很难,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可以刻意训练自己,让我们的沟通更有效。最后,丁老师分享了一个她在班主任工作中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困惑:心里爱学生,尊重她们的同时,如何把握爱和严之间的度呢?
工作室老师们带着对这个疑问的思考结束了本次阅享·阅美线上读书会活动。大家将以此次读书交流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通过阅读获得的新能量,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读书帮助班主任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审美感知能力,拓宽视野,摆脱个人经验的干扰,跳脱局限,去理解学生的处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愿意接纳和亲近的方式帮助他们:悦纳自己,与他人、世界建立牢固的关系,突破自我,拓宽生命的疆域。
( 编辑/江雪 通讯员/李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