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鹤龄,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高级教师,支援新疆建设17年。退休前为玄武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曾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个人,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先进个人,2019年荣获“江苏省少先队工作70年突出贡献证书”。现为南京市关工委科技教育讲师团成员、江苏省少年科学院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南师大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顾问、大象小象爱心公益“屹木生长”计划专家指导组成员。长期专心于陶行知“培养幼年研究生”科学教育实践与研究,著有《让科学照亮童心--中小学科普教育新探索》,主编《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少年科学院的建设》、《小小发明家》等著作。创立《幼年研究生》公众号,已发该专题文章五十多篇。
本文曾刊登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4年2月刊,虽时隔已久,但涉足的话题和观点,都堪称经典,历久弥新,至今仍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文中的引文,出自《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和《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在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四十多本书和六百多篇论文,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教育遗产,而他对心理教育的思考、实践和经验,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理念,尽管形成于半个世纪前,但对我们今天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处处可以看到他的教育实践有着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看到他对心理学娴熟的运用,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心理教育的宝贵经验。学习和研究他的经验,可以体会到他推进心理教育有这样几个特点:
重视心理素养教育的全面开展
苏霍姆林斯基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教育的职业敏感,不断反思学校教育。当他对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时,他不能沉默了。他指出:“令人感到奇怪和费解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人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学校并没有给他有关自己的任何知识,其中也包括有关人的知识,特别是没有给他关于人之所以能高于一切动物的一种特殊的知识:有关人的心理、思维和意识,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的感情、美感、意志和创造方面的知识。人对自己实质上一无所知这一事实常常是造成巨大的不幸的根源,社会往往不得不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他继而强调:“当人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他提出了“心理素养培养”的概念。
当今心理科学的研究,比较多的认为,心理素养应当是个整体概念,它包括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和性格品质、个性心理品质等要素。因此,心理素养的培养,就不能仅仅是抓一两项心理要素去做,而应该全面的开展。这是我们现在好不容易才明确的认识。而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就在于,早在五十年前,他就不仅认识到这个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学校工作中已经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具体而生动的“心理素养培养”。从感知觉的训练,到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从意志的训练,到兴趣、情感以及个性的培养等等,苏霍姆林斯基都做了认真的涉及。他曾经介绍过:“首先我确定了心理素养基础知识的内容,我就从感觉的基本概念讲起。五年级学生掌握了各种感觉的概念,便兴致勃勃地观察起自己的感觉来了。我们还进行了提高视觉和听觉灵敏度的专门的训练。这些训练在形成感觉素养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对苏霍姆林斯基“心理素养培养”这方面的实践做了较多了解之后,就不难发现,他在全面思考“心理素养培养”内容的基础上,特别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情感教育。
他认为,“没有识记和背诵,教学和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把教学变成单纯的记忆活动,那么它就变成了无的放失的教学,因为只有在把记忆的努力和思考的努力结合起来,只有在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深入思考的时候,才可能有真正的智力发展。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为此,他创造性地从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五年)开设了“思维课”。除了强调要让儿童通过大量阅读以促进思维,他还提醒:“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妙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尽的源泉。”因而,他的“思维课”很多都是在大自然里上的。他说:“我提出的目的是:要把周围现实的画面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去,我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让他们在观察周围世界的时候确定各种现象的原因和后果,比较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他周密地思考了应当成为学生思维源泉的周围自然环境资源,对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几年中学生应当去参观考察的地点做了有序的安排,为此还编印了《自然界的书》300页。即进行300次观察,让300幅鲜明的大自然画面深深印入儿童的意识里。学校每周都组织学生到自然界去--去学习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素养培养”中还十分强调“必须对少年进行深入细致而又合理的情感教育”。他认为:“情感教育和对世界的认识不能统一起来,是造成对知识抱漠不关心态度并导致不想学习的最顽固也是最危险的根源之一。”“没有情感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在情感教育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加以实施,如“通过劳动来获得善良的感情”,“发展和丰富情感记忆”,“音乐是情感记忆的源泉”,“情感环境是培养情感的手段”,“情感教育和美感由感觉素养和知觉素养发展而来”,“从言语素养进到情感素养,从情感素养进到道德感和道德关系的素养--这就是通向知识和道德和谐一致的道路”,“教育工作中最细致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是培养学生从情感上非常灵敏而亲切地去感受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不安的关切,培养对人的无法忍受的敏感,这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要做好同情心、责任心、自信心及自尊心的培养等等。他不单单是在这些方面做指示、下任务,而且是亲自带头做,直接辅导了大批的学生,积累了大量生动的案例。
重视多途径培养学生心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养的培养”重视运用多种途径。
一是专门的“心理素养的培养”课,例如“思维课”和心理素养的基础知识课。如前所述,“思维课”在他的学校是安排在预备班到四年级末(共五年),周周有安排;五、六年级主要是感知觉素养培养,语言的心理素养(语言素养与思维素养),情绪、情感素养;到中学高年级,他还安排了人际关系修养等课程。
二是重视在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养的培养”。
他引导教师,抓教学首先要抓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得让学生喜欢学。他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即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从掌握新知识的紧张劳动中得到的健康的疲劳感。”同时“还把培养学生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主张“我们不仅是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而且是思考力的培育者。”“在自然、历史、物理、生物、数学课上进行一些训练机敏性的练习,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甚至教词汇,他关注的是“词怎样才能进入儿童的意识,怎样使词成为思维的工具,儿童是怎样借助词而学习思考的,而思维又是怎样反过来发展言语的。”
三是重视在大自然中、在活动中、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养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安排学生每星期到自然界去两次--去学习思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他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培养他们能够时时牵挂自己的亲人和小伙伴,甚至小生物、小玩具的情感。他这样说过:“儿童的心应当分给某个人或某样东西。如果孩子不把自己一部分心思放在洋娃娃、小马、绒布小熊、小鸟、软弱的花朵、小树和心爱的书本上,那么,他们就不能理解人的友谊、信任、忠诚和眷恋这些深刻的感情。”至于安排劳动,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明确,是要“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通过“劳动把儿童期的情感素养和少年期的情感素养连接起来”,“产生热爱劳动这一高尚情感”。他在学校建设了十几处装备精良的无线电、电工和机械工作室或工作角,还有陶器工场、绿色实验室、苗圃、果园、养蜂场和养兔场等,为孩子们的发展提供条件。
四是重视利用家庭的渠道、家长的力量进行“心理素养的培养”。
村子里有一些在卫国战争中失去亲人的老人,他们历经坎坷,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经常安排学生去访问他们,让孩子们在与老人的接触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对人关心的情怀。这在他写的《人是最可宝贵的》等文章中有大量的记载。他十分注意了解并研究学生行为表现产生的家庭背景。他介绍道:“我经常同家长们谈话,在家长学校组织一些专门的活动,力求深入到每个做父亲和母亲的精神世界中去,力求找出孩子们的不幸、混乱神情、爱发脾气或心不在焉等问题产生的根源。”
重视学生的心理观察和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他说,“必须了解儿童,了解他的精神,体会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了解儿童--这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最主要的交接点,是对学校集体实行教育领导的一切线索的汇集之点。”他不仅给教师提出观察儿童的要求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带头观察,一生写下了3700多份观察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比较多的是对后进学生的观察,而且往往将这种观察与教师教育的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以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他在“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一文中介绍过“我对米嘉--一个身材矮小、长着一双黑眼睛的五年级学生,已经进行了半年的观察。他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课堂学习中观察这位学生,而且还跟踪到少年植物栽培家小组活动中继续观察,发现“米嘉在尽量把自己的那一小块地弄得更好看些。”他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观察上,他写道:“我看着他在工作,一边在想:大概,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了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教育者往往在那么长久而痛苦地寻找的那种自我教育的强大推动力,不是就在这里吗?应当在心理学讨论会上提出这个问题:人的表现问题。对米嘉来说,他要在学习上(更确切地说,单单在学习上)表现自己是多么困难啊。他还应当在别的什么事情上表现自己。而且,像米嘉这样的学生,不止是他一个人啊。”
而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巴甫里克长达十年的观察、教育及对教师的引导,则堪称经典的教育案例。这孩子入学不久就被一些教师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但苏霍姆林斯基却在这位学生与植物及动物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到“这孩子有一种觉察到乍看起来不易察觉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教师并没有接受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始终将巴甫里克视作“差生”。到了五年级,巴甫里克遇到了一位重视动手实验的植物学教师,“直到这时,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教师说他“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教师的肯定,使巴甫里克的思维觉醒,他努力弥补过去荒疏的东西,他积极地进行一些高难度的栽培试验。他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了一名农艺师。(见“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观察,一是注意持久,二是注意从现象深入到心理,并注意从学生心理状态看教师的心理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教师教育的做法和警示后人的教育理念。这对我们开展心理教育是很有启示的。
重视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最多的忠告是要学好心理学。他指出,“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的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有些教师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在学校里得不到实际的应用。我们很关心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的指南。”
他建议教师每月要买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他说,“你要买些心理学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的藏书。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他在教师休息室里不断陈列心理学的新书,在学校的会议上经常介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而且规定了每一位教师(包括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定期地、用心地写儿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要求依椐心理学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弄清儿童复杂的精神世界,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这些长期坚持的做法,提高了教师的心理素养和心理教育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组织几位懂心理学的教师成立了校内的“心理学研究会”,他规定了这个研究会的任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组织讨论,并对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建议。学校每隔一周,都在星期一,举行以研究儿童为主要内容的讨论会。通常,是请一两位班主任或教师做《某某学生的教育学鉴定》的详细报告,与会同志进行分析,共同商量教育办法。而准备学生的教育学鉴定有一定的要求,它包括下列内容:(1)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发育情况;(2)学生智力发展的个人特点;(3)学生的智力和精神面貌形成的环境;(4)学生的道德面貌;(5)准备采取何种措施。而要做好这样的鉴定,必须有较高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素养。长期坚持这样做,教师的提高、学校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提高教师心理素养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是自己带头学心理学、用心理学。做为一校之长,他带头实践“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的指南”。他介绍道:“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我和教导主任把一些需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分析的问题记在单独的一页纸上(例如下面这些问题:积极的脑力劳动是怎样影响旧教材在记忆中的保持的;在决定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方式时怎样考虑到学生的神经系统类型;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等等)。我们每星期聚会两次,读自己写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并且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那些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领导带头,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学校必然形成学习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浓郁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孩子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就要信念一致,行动一致。因此,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养的同时,不能忘记提高家长的心理素养。
他认真地开办了“家长学校”。这个“家长学校”与众不同:家长们在自己孩子入小学的两年前就报名参加,在那里听课,直到他们的孩子从中学毕业为止。苏霍姆林斯基为家长们安排的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共计250学时,比当时任何学院或大学的这门课程的授课时间都多得多。学校将家长按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组:学前组;一、二年级组;三、四年级组;五至七年级组和八至十年级组。每组每月活动两次。主要活动形式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和最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课或谈话,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跟家庭教育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还不定期地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心理学研究会召开的会议,向家长们讲述诸如阅读的心理机制等问题,给家长们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
启示
抓住了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素养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热爱生活、学会学习的毕业生;全村出了二百多名工程师、农艺师及其他专家;他领导的普通乡村学校发展成世界名校。他的经验启发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校长:只有抓实心理素养培养的教育,才会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学生心理素养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在学生心理素养培养的内容上,他注意全面性;在学生心理素养培养的途径上,他注意多样性;在关注学生心理素养培养的同时,他特别关注教师和家长的心理素养培养;在强调积极开展心理素养培养中,他既重视言教,更重视身教,苏霍姆林斯基带头实践,带头研究。他进行学生心理素养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所形成的先进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江雪 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