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作为经济大省,也是碳排放大省的江苏,正瞄准“双碳”目标,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绿色转型。
前不久,一份《关于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财政政策的通知》在江苏省政府网站上发出。
记者了解到,这一政策其实是“十三五”时期,江苏《关于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的延续与提升:通过收取污染物排放统筹资金,实施与减排和环境质量考核结果挂钩的资金返还奖励政策,倒逼市县政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创新设计 碳排放强度纳入考核体系
从“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到“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发生了什么转变?进入“十四五”以来,随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江苏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已经面临新的更高要求,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已成为约束性指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是江苏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只有对挂钩财政政策的指标、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反映当下环境治理目标的需求。
翻看新政,最大的亮点就是突出减污降碳问题导向。新政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统筹资金调节因子,即将各市县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全省平均强度的比值作为基础统筹金额的调节系数。“江苏是经济大省,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大,降碳压力也大。我们在全国率先引入碳排放强度调节因子,是亮点,也是为了建立一种倒逼和激励机制,督促市县尽可能减少排放、降低排放,进行一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召迎介绍。随着“双碳”目标加快推进,浙江、山东、安徽等地也相继出台类似的政策,例如考核能耗指标等等。但明确考核碳排放强度的,江苏还是首家。
此外,新政仍将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7项污染物总量列为考核挂钩标的,但由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已不再将“二氧化硫”作为主要污染物指标,同时为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的要求,将原政策挂钩标的中“二氧化硫”调整为“颗粒物”。在基础统筹金额方面,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别按每吨5000元、4250元、3750元执行。最终基础统筹金额与调节系数的乘积为各地统筹资金总额。
多措并举 让各地“跳一跳 够得着”
随着江苏生态环境工作的目标导向从以管控污染物总量为主,转变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原政策中以污染物减排考核结果为依据的返还机制也不再适用。因此新政将“达标返还”调整为5项指标,分别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年均浓度、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可以看出,“降碳”依然是重要指标之一。
对上述指标完成省定任务的,各按统筹资金的10%予以返还,累计最高返还50%;对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外的4项国考约束性指标,完成省定任务且较上一年度有进一步改善的,按改善幅度予以奖励,分别不超过统筹资金的10%、5%、10%、10%予以奖励,累计最高奖励35%。以上返还和奖励最高85%。“这五项指标中,饮用水源是重要的民生指标,其余四项都是‘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约束性指标。指标达标是硬要求、硬任务,是底线。因此将其作为返还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设置了提升奖励指标,加强对各地的激励。”省生态环境厅财务与审计处副处长纪金星表示。“比如说pm2.5,我们是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就返还奖励10%。实际上我们现在全省的总体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国家的二级标准。这其实就是对地方的一种奖励和激励:他只要能够保证环境质量只变好不变坏,那么这一项肯定会拿到的。” 纪金星进一步解释。
统筹资金全部返还给“绿水青山”
财政挂钩政策的作用有多大?从过去的执行情况可见一斑。2020年相比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幅削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全省PM2.5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30.9%。优良天数比例达81%,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达86.5%,生态环境质量达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
此次新政也明确,返还和奖励资金由市县全部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省级净统筹资金原则上通过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形式用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跨流域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等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新政的实施期限是2021年度至2025年度,但有标注一句“2023年度以后根据实施情况再适当调整”。
“这恰恰也是体现了我们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紧跟当下环境目标治理需求的特点。”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召迎告诉记者。下一步,江苏将有效传导“双碳”工作压力,充分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倒逼和激励各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将加强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判,结合形势变化适时作出优化完善。
(来源:记者丨郭艺 图片丨江苏新闻 视觉中国等 编辑丨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