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8日清晨5:45,贝尔格莱德5月7日23:4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图为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楼顶被北约导弹击中后留下的弹洞。这枚导弹洞穿使馆建筑顶部,直至地下室。
△救援人员架起云梯解救被困使馆人员。
48岁的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31岁的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及其28岁的妻子朱颖当场罹难,另有数十人在袭击中受伤,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从左至右分别为:邵云环、许杏虎、朱颖
△当时丹阳各界缅怀英烈的场景
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他的故事。
许杏虎出生在丹阳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虽不宽裕,但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高三时还被评为镇江市优秀学生干部。高中毕业,他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光明日报担任编辑期间,勤恳淳朴、任劳任怨的杏虎,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喜爱。
△许杏虎、朱颖夫妻二人在南联盟报道现场。
丹阳是茅山革命老区,而丹阳人民的优秀儿女许杏虎、朱颖,不辱使命,为正义呼喊,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许杏虎未完待续的《战地日记》,与朱颖录在家里座机上的语音提示一样,成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缕痕迹。
在距遇难仅两天的《战地日记——亲历炮火》中,许杏虎记下了国际记者联合会秘书长艾登·怀特的一番话:“北约每一次对记者及新闻传播设施的轰炸,都是对民主的践踏” ,“全世界的记者和媒体有责任如实报道北约轰炸南联盟产生的严重后果”。
朱颖父母则写道:“我们亲手养育了27年的女儿莹莹,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无法接受这残酷的事实”。
“莹莹,到贝尔格莱德赴任途中,你说过要做一名和平的使者,但是美国、北约,那些道貌岸然的‘救世主’们,却残忍地夺去了和平使者的生命。”
许杏虎的父亲许金荣在写给克林顿的信中说,“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村里的乡亲们让我告诉你,中国人的血不会白流。你得给我一个说法,你得给我们中国政府和全中国的老百姓一个答复。”
△罹难烈士家属写给克林顿的信
△家乡人民接英烈回家 (唐文彪 摄)
23年过去了,杏虎村的人民把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化为奋斗动力,用勤劳的双手续写着乡村振兴故事。
桃花山庄、蓝莓庄园,千亩茶园、百亩梅园……英雄故乡的脱贫之路越走越宽广,杏虎村的人民,正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北约的暴行,也绝不允许悲剧重演!
缅怀烈士,吾辈自强!
(来源:江苏广电镇江中心站/丁峰 丹阳发布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