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公共文化生活中追寻生活意义的探究③|广场舞帮助老年人联结过往

2022年06月10日 09:36: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文化养老”是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因丧失话语权、被污名化和边缘化、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迷失,他们迫切需要重新阐释和认知自我,重建其生活意义。为此,新时代老年人以广场舞等群众文体活动为重要载体,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找寻群体归属感,在自我超越中重获社会认可,并在自我肯定感的持续巩固、生活方向感的渐趋自信和生活安全感的不断提升中稳固群体归属感,在社会责任履行与社会形象的良性互构中扩大社会认可度。这些老年人生活意义的再造逻辑与提升机制,对于我国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只有在众人之中才认清自己,现实生活教人认识自己的真面目。的共同记忆,会对那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老年人们在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取向趋于一致,虽然这些取向是隐喻性和符号性的,但它们已演变为老年群体所独有的观念体系。对于这些老年人而言,那些让他们的青春永远留驻的共同记忆,并不是休眠在记忆角落里的往事遗留,它们好像依附在内心深处的影子,在其进行生活方式采选时无处不在。那些过去的经历、曾经的情绪,甚至一些模糊的印象所组成的共同回忆材料,凝结着具有相似时代经历的老年群体的共同认知,由他们来生产、例行化和守护,并在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和传递分享其对于共同过去的怀念。而当下老年人所热衷的一些集体性文体活动正是这种共同记忆的产物。


  每天清晨和傍晚,在大部分社区广场上都能看到三五成群地跳舞、跑操和合唱的老年人,无论有无舞蹈歌唱的文艺功底,凑凑热闹、聊聊家常、锻炼身体,既让他们在身体舒畅的同时乐此不疲,也让他们于此相识交往。在这些以身体锻炼为媒介的自发性社区文体活动形式中,广场舞是现今最具中国特色且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参与性极强的老年文体活动。这种舞蹈形式以完全自发地民间方式组织起来,参与者多是中老年女性,虽然其基本动作都是些僵直、粗糙、生硬的身体部位移动,也没有舞台、脚灯、演员和观众,但却因独特的符号——广场、音乐风格、扩音器、群体、围观、社交,和诱人的特征——娱乐性、集体性、社交性,迎合了老年人在文化以外的健身和社交需求。如今,无数广场舞队活跃在各社区,或组织严密或较为松散,但他们的舞步都表现着类似的姿势和意涵。这是因为这种舞蹈形式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它脱胎于这些老年人在其年轻时代每天操演的忠字舞,其在舞蹈着装、姿势动作、口令表情等方面均能找到单位制时代的记忆符号,只是不再像忠字舞那样必须戴红袖章和拿着毛主席语录,舞者的姿势和表情也不须如从前那般充满着朝圣似的肃穆感。而对忠字舞的共同记忆,则使广场舞逐渐成为这批带有强烈历史断裂感的老年人,将他们在单位制时代就已定型的思维惯性、生活态度、集体归属感和社会交往方式移植到当下生活中延续和精心呵护,进而消解自我怀疑、展示自我风采、存续自我生活意义的一种自由形式和重要载体。在每天的重复操演中,这种舞蹈“通过身势、语调、表情、场景的合谋,以这种特殊的记忆形式不断重构社会记忆”,使老年人不必沉溺于早已逝去的历史长河中无法自拔。它所蕴含的集体主义时代所特有的乐观、向上、自信的积极情绪感染着每个舞友,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生活态度也不再悲观。它还满足了他们在由同龄人所组成的社团内进行人际交往、寻找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的企盼(友谊、信任、自信),让他们找回了久违的集体归属感,摆脱了自我生活意义丧失的危机。

  许多老年人都是退休后在社区锻炼时被广场舞所迅速吸引,加入了广场舞队。在这里,她们恢复和重建了如同在单位时那样的同龄人交往圈,在队友聚会中找到了失联很久的老同事老朋友,老友重逢的叙旧畅谈和新朋友的情感交流使她们心情愉快,她们发现队友们之间待人和气友善,彼此既关心友爱又注重承诺和约定,身上充满正能量,思想功底好,像在以前单位那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时不时还会集体参加社区大扫除和合唱比赛等活动,一起为社会贡献力量。不知不觉中,他们已融入了社区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广场舞所承载的公共文化生活中,这群于青年时代穿着朴素而错过了人生中最光彩照人的美丽芳华、与原生熟人社会分离但思想观念却没有脱离的老人们,可以分享萦绕于她们内心的共同时代记忆。在对共同记忆的回味中,这些从相同时代走来的、拥有相似生活方式的人们会衍生出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产生这些社会记忆的社会情境还会让她们找回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有效填补其心灵体会与社会认识之间的双重真空地带,让这一代人得以自信而旗帜鲜明地彰显自我存在。颇具意涵的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被称为朝阳群众广场舞大妈并不喜欢那些苦难、悲情题材的文艺作品,也极少回忆他们在红卫兵、上山下乡、国企转制等时代洪流中的个人不幸经历。相反,她们热衷于通过跳着的绚丽舞步来彰显其年轻时浸入骨髓的革命理想主义与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并将这种精神延伸到其他生活中。尤其是身体的健康、心情的愉悦和心态的积极转变,也使这些老人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更加乐观包容,家庭生活更加和睦融洽。由此观之,广场舞通过彰扬过往时代的文化符号,发挥着与流逝的过去相联结的能力,延伸着老年人对当前现实的理解和诠释,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再现与延续其共同时代记忆,重建富含着集体主义精神品质之生活意义的日常生活舞台。于此之中,他们感受到了自我的主体性、重要性和存在感,找回了生活话语权,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被吸引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中来。这使得以广场舞为代表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既能为老年人恢复往日的生活意义,同时也能为他们创造新的生活意义,而老年人生活意义的再造逻辑也就蕴含其中了。

  (报道摘自论文《新时代老年人的生活意义再造机理——基于对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考察》,全文发表于《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作者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颜玉凡;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南客。)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