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医养结合已成了近期业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医养结合的主要目的为:优质高效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相关需求的各类老人提供综合性、持续性的医养服务,在维护老人的主体意识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用积极的方式过正常的生活,尽量减少或缩短因健康状况变化引起的居住场所的迁移,最终实现Aging in Place的目标。与之相应,医养结合型设施的设计关键就在于把上述综合性、持续性的医养服务成功落实并融合在建筑空间与室内外环境的创造中。在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哪些设计原则需要注意?“老龄文明”公众号推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N个设计原则》系列报道。
1.生活品质与医护效率的调和
医养设施中,由于老人的生活品质与医护效率两者的目标不同,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以Unit Care中的生活单元与护理单元的规模为例,通常规模较小的生活单元中老人生活质量较高,但会降低护理效率,增加运营成本;反之,若生活单元规模较大,则护理效率提升、运营成本下降的同时也会降低老人的生活品质。因此,确定单元规模时不宜片面强调生活品质或护理效率中的一方,而必须依据医养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找到兼顾两者的平衡点。经验表明,一个生活单元宜容纳6~10名老人,一个护理单元宜容纳60名老人,即6~10个生活单元组成一个护理单元(图2)。
2.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处理
为满足不同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家庭构成以及居住偏好的各类老人的医养需求,医养设施不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居住与生活空间,还要将众多不同类型的空间在建筑的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统合起来。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以图3所示的Unit Care型单元空间为例,通过私密的居室、半私密的起居室、直至半公共或公共活动区域,可形成富有层次的生活空间。既可保障个人私密,又容易满足归属需求。老人还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停留场所,自主地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活动。
此外,室外景观环境中也须处理好私密与公共的关系。不仅要有面向全体老人的中心花园,也宜设置针对智障老人、临终老人的专属庭院或屋顶花园。
3.医护空间的集中与分散
除了依托医院的医护资源外,医养设施中也需设置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护士治疗室、处置室等医护作业空间来提供医护服务。对于介护型老人及智障老人,宜集中设置护士站及医生工作室,白天由一组医护人员(约4名医生、8名护士)照顾一组老人(50~70名),夜间由1名医生和1名护士值班。对于自立型和支援型老人,宜在居所附近分散设置医护工作区,白天医生提供简单问诊,护士上门为老人进行体检与健康管理。夜间1名值班护士平均能照看150~200名老人。
康复治疗也是如此。既需要集中的康复中心,也需要在床边、卫生间等处为轮椅老人、偏瘫老人和卧床不起老人设置分散的康复空间(图4),鼓励老人在居室内开展日常活动(ADL)训练。
(摘自论文《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方法——以伊通民族医院附属养老中心为例》,全文发表于《新建筑》2017年01期)
(作者系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周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之凡、曹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