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医养结合已成了近期业界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医养结合的主要目的为:优质高效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有相关需求的各类老人提供综合性、持续性的医养服务,在维护老人的主体意识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帮助他们用积极的方式过正常的生活,尽量减少或缩短因健康状况变化引起的居住场所的迁移,最终实现Aging in Place的目标。与之相应,医养结合型设施的设计关键就在于把上述综合性、持续性的医养服务成功落实并融合在建筑空间与室内外环境的创造中。在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过程中,有哪些设计原则需要注意?“老龄文明”公众号推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N个设计原则》系列报道。
1.功能模式
图5为笔者总结的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功能模式。如图5所示,该类设施大体上由居住空间、公共空间和对外服务空间三部分构成。
居住空间包括养老公寓、养老住宅和长期护理中心。养老公寓和养老住宅主要服务于自立型与支援型老人,两者的区别在于:养老公寓居室与卫浴独立,厨房、餐厅与起居室共享;养老住宅户内设厨卫、餐厅与起居室,独立性较强。长期护理中心主要服务于介护型老人,失智老人与临终老人,提供24小时护理服务。与普通护理院和养老院相比,医养设施的居住空间中还须分散设置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及康复据点等医护空间。
由于医养设施中入住老人数量有限,为降低运营困难,宜增设对外服务。具体包括面向周边老人的日间护理服务和访问服务。日间护理服务由护士等专业人士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洗浴、护理、康复、文娱等服务。日间护理中心宜临近康复中心的作业疗法室设置,便于针对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就餐、排泄等活动进行康复训练。访问服务指医生、护士、康复师、护工等工作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对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经验表明,开展对外服务还有利于为医养设施增加入住客源。
公共空间包括康复中心、疗愈花园、老年大学、营养厨房和餐厅等,可同时供入住老人和居家老人使用。
图5中蓝绿等冷色功能空间为生活空间,红黄等暖色功能空间为医户空间,医护空间穿插于生活空间中。为有效利用医护资源,应确保各类空间布局合理、各类流线便捷通畅。
2.规模控制
养老机构的规模既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经验表明,若规模小于250床,经营较困难;若规模过大,则易导致高空床率。据统计,当床位利用率达到约70%时,收入差不多刚好与运营成本持平。下面介绍的数据均为笔者的经验值。
1)床位数比例
入住医养设施的老人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平均年龄高于80岁的自立型和支援型老人,另一类是介护型、智障及临终老人,当医养设施总规模在600床以内时,两类的人数比约为1:1,但前一类老人数量稍多。即使医养设施的总规模达到了1000床以上,介护型、智障及临终老人的床位数一般也鲜有超过300床。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夫妇以及喜欢独居的单身老人选择养老住宅的可能性较大,他们还常常聘请专门的护工照料,直至临终。
对设施运营方来说,养老住宅和养老公寓利润较高,且入住的自立型和支援型老人可增添医养机构的活力,是老年大学和老年俱乐部等活动的主要成员。但长期护理中心的床位属于刚性需求,能大大减少入住老人的顾虑,床位数也不宜过少。图6显示了养老住宅、养老公寓以及长期护理中心的床位比例。
区分养老住宅和养老公寓的标准之一是看有无独立的厨房。经验表明,若老人年龄较大,只要食堂办得好,即便入住养老住宅,一般不愿自己做饭。
2)面积指标
康复中心、营养厨房和餐厅(含老年餐外送部)、老年大学、居家老人服务中心(其中日间照料中心占80%、访问服务中心占20%)这4个部门的建筑面积可按人均2㎡设置。销售各类生活用品并提供便民服务的综合性超市可按人均1㎡设置。行政办公区亦可按人均1㎡设置。
除了上述公用设施外,考虑到老人的经济实力,为兼顾生活的丰富性与医养作业的需要,养老住宅以每户50㎡、60㎡、80㎡使用面积为宜;老年公寓以人均40㎡建筑面积,长期护理中心以人均30㎡建筑面积为宜。
3.无障碍设计
医养设施的居室、公共空间、厨房、卫浴、楼电梯、道路、庭院等处均应采用无障碍设计。
4.细部设计
与医院相比,医养设施的细部设计宜更加注重营造舒适的生活氛围。例如,若需要在长期护理中心的居室床头安置吸氧、痰吸引设备时,宜采用隐藏式设备柜,而应避免类似病室的设备带,尽量维护家庭般的温馨(图7~8)。
(摘自论文《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方法——以伊通民族医院附属养老中心为例》,全文发表于《新建筑》2017年01期)
(作者系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周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之凡、曹含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