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祁智的语文--《草船借箭》怎么上?

2022年06月22日 19:35:22 | 来源:凤凰大语文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作者:祁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编审,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开宗明义。我以为,统编版小学《语文》五(下)小说单元,第一篇课文《草船借箭》,不好。

  这是“四大名著”单元。学生学的是名著,不是“名著改写”。名著经过岁月沉淀,一旦固定,不能随意更改——进入教材的技术处理除外。这个单元,《景阳冈》是施耐庵的,《猴王出世》是吴承恩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草船借箭》呢?罗贯中肯定说“不是我的”。

  当然,“名著”也不是不可以改写。第一要看为什么改写。比如,单纯介绍故事,像一些青少年版或普及版的读物,可以改。第二要看怎么改写。改写是一项极为严肃和认真、极需要水平和策略的工作,要随其起伏、抓其要领、得其精髓、保其风格。换句话说,你不通读《三国演义》,你不吃透赤壁之战,你不深入了解诸葛亮、周瑜,就敢改写《草船借箭》?

  因为不是专文讨论《草船借箭》的改写,所以不多费口舌,只举四个例子。

  第一,开头“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这句话定性了。谁告诉你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的?我只问一句:如果诸葛亮是东吴的“丞相”、周瑜的军师,周瑜会妒忌吗?

  第二,文中“既然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原文“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既然要交战”不是“人话”——即使在今天,人说话也不会这样的口吻,而且把“曹军”也丢了——这个对手能丢吗?显然不能。“即日”有当天、最近几天的意思,也不能丢。如果一定要改,也应该改成类似“曹操的兵马这几天就到”。

  第三,文中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周瑜明明说“军中无戏言”,需要改吗?如果一定要改,也应该删诸葛亮的回答,让课文这样呈现:“军中无戏言”,“愿纳(立)军令状”。

  第四,文中“谢谢丞相的箭”,原文是“谢丞相箭”。江上呼喊,要让曹操听到,声音必须既高又“拖”:“谢——谢——丞——相——的——箭——”军士们肺活量再大,也会憋死。喊“谢——丞——相——箭——”呢?气壮山河!

  诸葛亮解释为什么“借”到箭,考虑篇幅,可以不说,但诸葛亮见周瑜,却万万不能省略。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这段话,为什么省略?改写者一定是以篇幅有限为理由,其实是怕这一句与开头的“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相冲突。这是万万不能省略的,有这句话,“草船借箭”才完整,周瑜和诸葛亮才“完整”。而且,诸葛亮也有弦外之音:将军,我做我的事,下面就拜托了!所以,这一回的标题是“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箭“借”到了,离“发”出去并且“中”,还需待时日、费功夫。

  文中还有多处不妥当之处。“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原文是“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即使“日高”可以省,“急”能省吗?文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是典型的病句。

  ——说教材的不足,不是藐视教材,而是对教材的敬重。我想说的是,我们相信教材研发者有真才实学,但我怀疑,教材上的每一个文字,都出自真才实学者的手,都过了真才实学者的眼。因此,教材使用者不能迷信教材,教材研发者必须审视教材。

  回到《草船借箭》怎么教。

  首先,明确写谁。小说是写人的。这篇写诸葛亮。

  其次,明确写法。写周瑜、鲁肃,写曹操,但他们在这里是次要人物。写他们,既是写他们,也为了写主要人物诸葛亮。对比写法。

  第三,明确关键词。“草船借箭”,为什么是“借”,不是“骗”,不是“智取”?在“草船”与“箭”之间放一个“借”字,在个人生与死关头放一个“借”字,在孙刘与曹操之间放一个“借”字,在“国家”存与亡之际放一个“借”字,真是举重若轻,风轻云淡。这一个“借”,只配诸葛亮。

  第四,明确过程。诸葛亮在鲁肃面前点破周瑜的得意之作“蒋干中计”——可惜课文中被“省略”了。周瑜觉得诸葛亮绝非凡人,将来会是祸害,“此人绝不可留”。周瑜不能明杀,只能借机。于是有了商议军事,也就有了诸葛亮“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有了周瑜“军中无戏言”、诸葛亮“愿纳军令状”,有了曹操懊悔不已……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设计之中。联军与曹军大战在即,缺必须的箭。诸葛亮一眼洞穿,不断地引火烧身,就是为了挺身而出。周瑜“借机杀人”,诸葛亮“草船借箭”,都是“借”,诸葛亮赢曹操在计谋,赢周瑜既在计谋,更在格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此,上完《草船借箭》,我们的耳边,才会萦绕这样的悲壮沧桑之歌。

(编辑/初心)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