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他们,出生于1997,恰逢盛世,与香港特区同岁;他们,成长于1997,经历巨变,与时代同步伐;他们,发展于1997,怀揣理想,与祖国同心跳。廿五年过去,他们身上留下鲜明的时代印记。躬身前行,服务祖国建设是他们共同的选择。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策划推出《你好!我来自1997》系列融媒体报道,用真实的镜头和细腻的笔触展现青年人鲜活的成长故事和精彩的奋斗经历,深刻记录他们与祖国同心共进、追逐美好未来的赤诚梦想。
距离香港2000多公里之外,山西太原,汾河之畔,“德如”茶餐厅的绿色门头,在一众临街店铺中特别亮眼。
时值饭点,不大的店面几乎满座。精干小伙麻利地穿梭其间,点单上菜之余,不免与顾客闲聊几句家常,彼此笑逐颜开。
他是苏子硕,“德如”的第三代传人,把大牌档茶餐厅从香港开到了太原。
“德如”茶餐厅
看着眼前和顾客交流熟络的苏子硕,有时候会忘记普通话并不是他的母语。
作为一名“85后”,苏子硕的小学是在英殖民地时期度过的,学校一周只有20分钟的普通话课。“说我普通话不好都有点高了,可以说是零基础。”
1997年香港回归时,苏子硕小学六年级在读。7月1日当天,他就读的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动员小朋友一起唱国歌。“唱完之后很开心,第一次听到由自己口中唱出来的国歌,还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这个时间点。”时隔25年后提起往事,苏子硕仍语带激动。
与普通话的“国歌之缘”后,苏子硕一头扎进既定的生活轨迹,升学毕业找工作。彼时的他完全没有想到,命运已经悄然埋下伏笔,多年后普通话竟成了自己的日常用语。
苏子硕儿时和奶奶一起采购的照片(受访者提供)
时间很快来到2015年,这是苏子硕大学毕业入职一家广告公司的第5个年头。某天和老板的闲聊中,他得知公司90%的业务都来自内地。“留在香港,我一眼能看到自己50岁的样子。但如果出去,一切都是新的挑战,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苏子硕决定北上。
彼时,堂哥已在北京与人合作经营西餐厅多年,苏子硕第一站先去找他。“刚到北京的时候没有工作,也没有方向,交流更是问题。”苏子硕白天在餐厅里帮忙,晚上回到住处还会花几个小时看综艺节目,学习时下年轻人常用的语言和语气,跟着默记,慢慢去练。“现在香港小朋友从小就开始学普通话了,免费教育也延长到15年,这些都是回归以后慢慢改变的,是非常好的。”苏子硕说。
苏子硕(左)在北京时期的照片(受访者提供)
练好普通话的同时,苏子硕也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比如,向客人推荐什么菜,他试了觉得这个菜很好吃。这种交流很关键,从好玩到亲切,感到认同,整个过程很满足。”他开始考虑,餐饮可以成为自己赖以生存的行业。
“自己家就有茶餐厅品牌,为什么不开一个属于咱们的餐厅,属于香港的餐厅呢?”堂兄弟俩一拍即合,选择了成本投入低、港式茶餐厅数量较少的太原创业。
走进“德如”,仿佛是一次沉浸式港味文化体验:复古印花的地砖、旧时火车车厢般的皮卡座、墙上的香港街景和港星海报,还有浅浅吟唱的粤语歌曲……
“我很感谢上世纪90年代的香港电影,它融入了很多香港的元素在里面。比如黯然销魂饭,其实就是叉烧煎蛋饭。哪怕你没去过香港,但你听过这个东西,就会有一个概念。”
餐厅的布置显然是用心思量过的。店里标志性的绿色,与“德如”初创时的大牌档一致。香港曾有3000多家大牌档,现如今只剩十几家了。“德如”也成为很多街坊的共同记忆以及游客打卡点。
苏子硕(后左)2016年从太原回港探亲,与奶奶、堂哥最后一次在爷爷留下的大牌档前合影(受访者提供)
1954年,苏子硕的爷爷奶奶为了养活十个孩子,在路边摆两张小方桌加四把折叠椅,开起了大牌档,“德如”来自爷爷的名字。刚开始,只卖简单的多士、奶茶和咖啡。
上世纪80年代,经济起飞的香港大力发展基建,工人数量增多,面包根本吃不饱。包括“德如”在内的茶餐厅开始提供炒河粉、碟头饭等主食,菜单变得多元化,入铺的“德如”也迎来了第二代掌门人——苏子硕的大伯父和九姑姑。
德如在香港湾仔的老店(受访者提供)
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外国人来香港经商出差,他们喜欢吃牛排,本地人对此很好奇。“茶餐厅老板会买一些本地的牛肉煎牛排,以便宜的价格放在菜单里去卖,让更多的香港人感受什么叫吃牛排。”
一张茶餐厅的菜单,凝练了香港数十年来的发展轨迹。作为“德如”第三代传人,苏子硕把茶餐厅从香港开到了内地。店里用的茶叶和咖喱都是由香港运过来的,为了保证原味,他还聘请了广东的师傅远道而来做烧腊、叉烧。
“德如”茶餐厅菜单
同时,苏子硕在菜单里加了山西手擀面。“有些顾客他可能想尝试港式美食,但又真的吃不惯,至少能方便他整碗面,不过几乎没有什么人点。”
“人很好玩,新去到一个地方,都会想看看当地有什么好吃的。”在苏子硕看来,美食和电影、语言抑或是生活习惯一样,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它的形成需要多年的沉淀和改良。“香港的历史决定了它的文化底蕴是大融合的,茶餐厅做的也是一个融合菜,口味在变化中不断丰富。”苏子硕说,他希望能把茶餐厅作为一个媒介,让更多人感受港味文化。
曾经,一杯奶茶,一份多士,养育了苏家三代人和一众老伙计。家族看重其中的情谊,把“人情珍味·妙在家常”印在了菜单的醒目处。“茶餐厅文化里,美食要抓人是一方面,人情味也是吸引人的一个点。”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餐厅的经理、店长每天都要看报纸,去了解周围在发生什么事,好和客人去交流。“因为茶餐厅是快餐,闲聊要在客人点完菜,菜还没上的时候。菜一上,人家也不跟你聊了。”苏子硕也是这么做的,他几乎每天泡在店里,准备食材、打扫卫生、接待客人……“人与人之间没那么复杂,就是打开心交朋友。”
苏子硕与客人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很多客人都去过香港,海洋公园、迪士尼这些大景看过了,他们想找我了解不一样的香港,我也会问他们想了解哪一方面,再做具体的推荐。”苏子硕说。自己做餐饮业,对美食自然是很愿意尝试的,他也常向客人打听哪里有好吃的。“大家推荐的有面馆也有羊汤,好像每个人家附近都有好吃的,几乎没有重复。”
“头脑”是太原的特色早餐,里面有羊肉和黄酒等,也是朋友推荐给苏子硕的。
采访临近结束的时候,苏子硕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奶奶七八十岁时,“德如”湾仔的店里来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家,对方目测有60多岁了。“我奶奶指着他和我说:‘你知道吗?我从小看着他(长)大。’”苏子硕模仿着奶奶的语气,连着那份骄傲也学得惟妙惟肖。
“我在太原开餐厅也有7年了,很多客人从他们相亲、结婚到生宝宝,现在把小孩带过来餐厅吃饭。我想说,这就是我心中的人情味。这个东西不是用钱买回来的,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苏子硕说。
苏子硕(中)和朋友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在这人情味中,苏子硕交到了朋友,也收获了爱情。“我在海边长大,看到水会觉得很亲切。太原有汾河,现在又多了晋阳湖公园。我想在这里成家,我的未婚妻也是山西人,希望山西成为我第二个老家。”
每次看太原的水,苏子硕都会想到香江。
通过茶餐厅传播港味文化,苏子硕也在把内地的好东西推荐给香港。“我一直想把太原的羊汤和焖面带去香港,还在等一位愿意过去常驻的厨师。”苏子硕说,他之前向朋友推荐内地的政策,好几个朋友现在都来内地在深圳工作了。
苏子硕想告诉香港的年轻人,假如你有梦想,或者想丰富自己的阅历,一定要来内地走一走,总有一个城市你会喜欢的。因为,香港很小,祖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