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南师 | 高德胜:略记鲁洁教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付出

2022年09月05日 12:16:38 |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涓滴成海 岁月有光

回眸凝望 山高水长

与你一起留住时光 重温南师校史

感受百廿南师的精神气脉

读懂南师人的品格与魅力

  此文为鲁洁先生学生高德胜回忆鲁老师为编写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所付出艰辛努力的感人故事。建党百年前夕,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纪录片《统编教材》专门报道了我校鲁洁教授主编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情况。该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第一名,每年被一亿多学生使用。

  2011年秋天,鲁洁先生找我及其他同事到她家里商议,征求我们关于是否接受小学统编教材编写的任务。我们都知道鲁先生当时的难处,81岁高龄的老人家头一年才做完第三次肿瘤手术、大病初愈;多年生活在一起的女婿突发脑溢血别她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另一方面,老人家解放前加入地下党,拳拳报国之心从未稍减,更重要的是,老人家热爱儿童,愿意为儿童贡献一切。作为弟子,我们对先生的处境感同身受,对老人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是体察至深。当时表态,如果先生接受了任务,我们一定全力以赴辅助先生去完成。

  鲁洁先生是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学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德育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对近三十年来我国德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新课程改革中,她主持制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和小学生的认可,使德育课程与教材面貌一新。

  鲁先生后来对我们说,我们的支持给了她很大的信心,促使她敢于接下这一艰巨的任务。其实,从一开始我们都知道鲁先生会接受任务,这是由她这一辈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所决定的。

  编写工作启动之后,鲁先生以80多岁高龄与编写组一起讨论教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我们先后开会十多次,学习中央文件和课程标准,讨论确定教材的价值观、道德观、德育观、文化观、自然观、历史观、功能观。讨论中,鲁先生总是准备最为充分的人,很多问题她都列出了提纲,有的甚至写出了文字稿。

  基本思想确定下来之后,最难的就是教材框架的搭建。框架搭建表面上看是一个内容分配的技术性问题,但实际上是教育规律探寻的教育性问题。一个内容放在特定的年段,学生能够理解只是最初级的要求,如何通过这个内容的安排去激发学生对个人和社会生活进行积极探索,那才是较高的要求。为了搭好框架,我们在开了二十多次研讨会,鲁先生全程参加,80高龄的她与我们一样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候还要晚上加班。先生每次开会,都会带来大批书籍资料,都会拿出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每到关键难点,老人家总是能够给出高屋建瓴性的指导意见,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编写组对鲁先生的文件袋印象深刻,觉得那是“百宝箱”。老人家为了编好教材,在日常读书、读报中也忘不了为教材搜集素材,遇到合适的故事、材料、图片都会复印、裁剪下来,然后分类加上标签,开会时交给相关主题的编者。《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学科众多,很多话题在学术上都还是研究的空白。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遇到的挑战异常巨大。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打通一个思路、设计一个方案,鲁先生常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记得教材编写的紧张期,常常一大早就能接到先生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邮件,与我交流她昨晚一夜未睡的思考所得。

  2013年4月,三年级下册教材几经修改,初稿已经成型,准备去小学试教。编写组一遇到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鲁先生总是说:“去问问儿童,他们才是最大的权威”。因此,鲁先生非常重视试讲的作用,特意要求我们将关于交通发展等城市味道比较浓的课放在农村小学试讲,看看农村儿童有什么反应,能不能理解。

  18号这天,试讲安排在南京市江宁区铜井镇中心小学,这里与安徽交界,离南京主城区约50公里的路程。早上6点30分,我们到鲁先生所住的仙林大学城接到老人家,赶到铜井小学,学校第一节课还没有开始。这一天安排了6节课,当时83岁高龄的鲁先生与大家一起坐在教室后面的小板凳上听课,认真做笔记,课间还与小朋友聊天,向小朋友请教。教室里儿童坐的板凳小,大人坐不太稳,记得中间哐当一声响,回头一看,是鲁先生坐的小板凳倒了,鲁先生也差一点摔倒,把我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后来学校老师专门搬了把椅子给鲁先生坐,大家才放心。

  中午在学校会议室里就上午4节课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听取上课老师和小学生代表的意见,编写组也充分交流,拟定每一个环节的修改思路。下午又听了两节课,然后再接着讨论。记得当时讨论的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这一课,大家觉得这一稿贯彻了鲁先生提出的“见物又见人”的思想,即讲交通的发展,不能只讲交通设施的进步,还要讲交通发展背后人的努力,比上一稿有进步。但课文列举了交通系统各个岗位上人们辛苦工作的场景,意思是有了,但还不具体,不感人。该怎么办呢?大家一时都没有想到好的思路。这时,鲁先生从她那厚厚的文件袋里翻出“春运售票员的一天”这篇文章,大家传阅之后,都觉得豁然开朗。如果前面各个岗位上辛苦工作的场景是“面”的话,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就是一个“点”,点面结合,教材一下子生动起来。

  编写给儿童使用的教材,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对编写任务的艰巨性,只有亲身参与者才能真切体会。当然,也正是这种艰巨性,见证了鲁先生对教育事业、对广大儿童的无限热爱!

  本文作者:高德胜,教育学博士,民主促进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成员。

( 编辑/顾小燕 )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