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 高品质打造创新载体 多维度集聚创新要素 南通海门“科创力”赋能经济高质量

2022年10月12日 10:38:33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年以来,创新海门硕果累累: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3家,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4%,较南通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目标高出3个百分点……

  通江通海通上海的海门,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多重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近年海门聚焦“7群12链”,深入推进“创新海门”三年行动计划,高品质打造创新载体,多维度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十年来,海门高新技术企业由2012年的37家发展到目前的25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2012年的24家增至42家,去年海门获得全市科创项目考核红旗,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入选数连续四年位居南通第一,并成为苏中苏北唯一的“全省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海门科创发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8月,海门规上工业企业应税销售增幅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走在南通市前列。

  打造科创带,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8月中旬,毗邻长江的謇公湖生态公园开园。湖畔的謇公湖科教城,是海门沿江科创带重点打造的“两核一园”中的一核,以“生态景区、科创湖区、人才社区”为总体定位,正努力实现人、湖、产有机融合。目前,祐云信息科技、微感科技、奥博纳机电等科创项目已成功入驻謇公湖科创中心。

  拥有60多公里江岸线的海门,以“长三角区域重要创新支点城市”为建设目标,坚持把上海、苏南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规划约196平方公里的沿江科创带,围绕“一带、两核、一园”创新高地布局,重点打造开发区謇公湖科教城、临江新区东布洲科学城两大“硬核”和三厂工业园区大生科技产业园,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模式。

  目前,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海门沿江科创带最鲜明的特征。海门开发区以高技术海工船舶为特色的智能装备制造、临江新区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均向着千亿级产业迈进。三厂工业园区集聚上市型、总部型、科创型项目,让生态更有颜值、产业更具“研值”。截至2021年底,沿江科创带内集聚了全区85.92%的高层次人才、72.73%的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3.3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6.04%的研发经费投入和61.48%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比上年提高了6.81、2.04、1.26、6.54、4.58个百分点。沿江科创带已成为创新产业与高端创新人才的密集区,成为海门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

  沿江科创带是海门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所在,大江风光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科创成果频出。海门将凝聚科创动能,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创走廊。

  突出企业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级

  近日,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管分技术委员会行业标准审定会上,由中兴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牵头修定和制定的两项行业标准顺利通过审查。

  中兴装备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内唯一的能源装备用不锈钢无缝管标准工作组设在该公司。今年该公司已主导制定、修订9项国家标准和8项行业标准,还参与了1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该公司董事长仇云龙说:“我们希望通过创新,把众多的‘专利’变成‘标准’,从而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海门聚焦主导产业链,突出主体创新,通过政策驱动、挂钩帮扶、科技型企业30强评比等措施,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路径,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级,加速制造业新老动能转化。目前,海门工业百强企业几乎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入库“专精特新”培育库企业300家,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大吨位挖泥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个项目获省科技创新一等奖以上奖项,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高企和高端产品。

  海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崛起,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典范。海门振康机电公司十年磨一剑,成功开发机器人核心部件--RV减速器,进而成功开发了工业机器人,使我国“863”研究课题在海门变为现实。如今,振康公司作为创新头部企业,在正余镇机器人小镇引来了17家产业链企业。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是海门10年来成长起来的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该公司2012年入驻开发区,10年期间不断创新发展、创新转型,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CNAS认证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0余项,建行全球首制45000立方A-BOX型LNG运输船、首制极地探险邮轮等国之重器,2020年获得江苏省百强创新型企业。今年,该公司应税销售有望突破70亿元。

  招才引智,多维度集聚创新要素

  9月8日,海门开发区主办的2022年“謇公湖杯”创新创业大赛在謇公湖科创中心拉开序幕,25个参赛项目入围初赛,项目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船舶海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方向。今年上半年,海门举办第七届“海智杯”创业大赛、“海门人才日”暨第五届“东洲英才”创业周等活动,出台人才新政“35条”,18个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签约落地。

  海门围绕主导产业链“赛才”,是海门招才引智,多维度集聚创新要素的一个创举。创新要素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支撑,海门聚焦主导产业,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跨国公司以及国家级科研平台深度合作,共建研究院、研发基地、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加大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力度,营造留住人才的最优营商环境,建立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基金、金融资金的双向发力,全方位多维度提升要素集聚能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使海门成为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大磁场”。

  8月底,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的39名2022级研究生集体报到,他们将在长三角药学高等研究院和临江东布洲科学城开启求学之旅。长三角药学高等研究院2019年入驻临江新区,截至目前,该院已累计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180名,为东布洲科学城内的企业输送了大批高质量药学人才。同时,该院引进的6个项目获2021“江苏省双创”奖,两个创新药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7个临床前品种均在顺利进行中。

  人才的集聚,助推临江新区从化工园向科技园华丽蝶变,如今已经聚集了200余家科创企业和5000多创新创业人才,一个千亿级大健康产业正在临江新区快速崛起。

  同时,去年海门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海门高技术海工船舶产业的创新能力,助力海门打造千亿级高技术海工船舶产业。

  (来源:海门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恩婕)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