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虫子的痕迹,如何得出一首诗?11月2日下午,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品读中国•南京文学课》系列课程继续开讲,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带来第三课:《我的虫邻居都是文学家》,来看他讲述他和虫子一块儿“创作”的故事。
“蜗过有残篆,琴润无断弦” “香风隔墙至,蜂蝶满堂哗”……课堂一开始,朱赢椿从清代袁枚的诗说起,讲述虫子给文学创作带来的灵感。随后大屏画面一转,朱赢椿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工作室的照片。
疏于打理的菜地,杂草丛生的花圃,引来了各种各样的昆虫,对于这些“不速之客”,朱赢椿没有忙着驱赶,反而兴致勃勃地进行观察、记录和创作。蜜蜂撞窗户,蝴蝶落花丛,甚至吃苹果吃到小虫,都可以成诗,还汇集成了一本《设计诗》。
朱赢椿《设计诗》节选
“吃苹果吃到一条虫,我不能白被吓唬,我得写一首诗,‘桌上的果子还有多少个?数一数,你就随便拿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别总盯着最大的那一个’,同学们看见没有,最大的那个果子里藏着一条虫子。”朱赢椿诙谐有趣的创作故事,引来同学们阵阵欢笑。
在打理菜地的时候,朱赢椿发现菜叶子上经常有虫子留下的奇怪痕迹,朱赢椿用五年时间收集了一万多枚这样的叶子,把虫子爬行的痕迹、在叶脉上咬出的形状、在土中钻洞的印记整理成“文字”,出版了一本《虫子书》。
“虫子写的诗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靠自己的想象去解读,同学们看,这是一只蟑螂在画上啃食墨汁后留下的痕迹,是不是有点像汉字?” 朱赢椿向同学们展示南师大文学院教授骆冬青“解读蟑螂文”后得到的一首诗《夜歌》:吱呀写情意,酷炫爱暗沉,莫道总恋栈,谁见我飞升。
在朱赢椿眼里,这些飞的、跑的、蹦的、跳的、蠕动的、有足的、无足的小东西就是天生的文学家,他还邀请同学们现场朗诵虫子文学家们的创作,并赋予它含义。
茄二十八星瓢虫创作的“虫子诗”
“我觉得这只茄二十八星瓢虫应该是说真好吃,这园子里的植物真多真好吃。”初一学生茅隽睿说。
一个半小时的课堂转瞬即逝,学生们还沉浸在“虫言虫语”中意犹未尽。初一学生候睿博说:“以前被虫子咬过,很怕虫子,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课才发现观察虫子很有趣,我觉得以后要多去了解它们,在大自然中找一找它们留下的文字。”初一学生宋嘉珩说:“想不到虫子也能激发这么多创作灵感,我也要向朱老师学习,尝试写一点关于虫子的小文章。”
“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让大家了解自然对于文学的启迪。”朱赢椿鼓励学生们不仅要读纸质书,还要多亲近大自然,亲近大地,“大地这本书,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我们要学会趴下来去阅读它。”
南京201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是首批“南京市文学之都文学联盟学校”,“品读中国·南京文学课”是该校联合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综合性课程,依托南京多维度文学资源,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以更开阔的地域视野讲述文学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感知度和文学审美能力。该系列课程已经举办过两期,分别邀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峰和郦波主讲。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姚伟 编辑/徐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