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大数据科技传播奖评选结果公布,东南大学段进院士荣获特殊贡献奖,全国共有7位院士获此荣誉。
“大数据科技传播奖”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在2018年首次设立的奖项,旨在表彰在大数据科技应用、传播和推广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人物名片
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首位中国委员,我国“城市空间”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段进多年来致力于在地性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的研究,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提出“空间基因”并建构了解析与传承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在雄安新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苏州古城、南京2014青奥会等重大项目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
生于南京 自幼酷爱绘画
段进1960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从小酷爱绘画。一个偶然的机会,段进遇到南京大学一位数学老师。这位老师跟段进说,你理科成绩好,又喜欢美术,可以报考建筑学专业。于是,1978年段进参加高考,当时他所填报的志愿都是“建筑学”,其后顺利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
段进的“规划梦”受益于建筑学家沈玉麟先生。沈先生是天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与城市规划系的创立者,也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开拓者之一。沈先生在上课的时候,就不断地讲城市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说城市方面还有很多规律有待研究。在沈先生的启发下,段进曾多次问他,可否从建筑转向规划。沈先生就一直鼓励段进,并多次给予指导。
师承名师 与规划“结缘”
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段进师从彭一刚院士,开始研究建筑群体形态。硕士论文写作期间,段进跑遍了大半个中国,通过对我国自然村镇景观的大量实地调查研究,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和亲身感受,对中国各具特色的村镇景观和形式有了深刻认知和特殊兴趣。
硕士毕业后,段进来到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工作,于1987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齐康院士。齐先生曾强调,建筑师的眼光不应仅局限在建筑单体本身,而应站在城市的宏观角度来考虑建筑问题。在齐先生指点下,段进开始专门研究城市。在此期间,他对发展理论、城市化研究、区域问题研究、城市形态研究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齐康是首届中国建筑界最高奖“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彭一刚是该奖项第二届的获得者,作为他们共同的弟子,中国南北两位建筑大师的思想在段进身上交融、碰撞和迸发。
从天津大学到东南大学,从国内到国外,从建筑转向城市,段进对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就这样一步步走向深入,在多年持续研究中对中国城市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以国际化的视野开展一系列城市空间实践。如今,他是国际空间句法学术指导委员会首位中国委员,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矢志创新 传承城市文脉
填补技术空白
1998年,段进领衔《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首次提出传统风貌综合评价的四级标准,首创由图、文、指标相结合的三维控制方式,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技术空白。
塑造城市新地标
2011年,段进作为总规划师接手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他采取了城市设计引导下的空间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设计,对南京青奥轴线交通枢纽系统疏散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率先提出了将青奥广场沿江山大街拓展为青奥轴线的概念,形成综合一体的解决方案,塑造了南京城市新的地标名片。
主持雄安新区设计
2017年,段进主持了雄安新区核心方城的城市设计。作为唯一的首席专家,他技术统筹全国12家单位、100多位专家,编制完成《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为雄安“国家大事、千年大计”作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
领衔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
2020-2021年,段进院士团队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探索跨界协同治理的新路径。他作为首席专家,领衔编制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形成了集引领度、集成度、显示度、多样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研究成果。
“我们在创造空间,空间也在改变我们。城市从来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空间、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结果,由多种深层结构共同作用、交织形成。”段进说,城市空间并不是扩大的建筑,也不是建筑的集群,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蓝图一蹴而就,只有将公众参与深入到具体地域、社区的规划设计中,将公众的生活纳入城市规划的核心位置,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才会是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托得住归属感的城市。
(编辑/方媛 刘静 综合自东南大学、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