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地下车库变接娃大厅》
冬去春来,经历了“超长寒假”,江苏各地中小学迎来开学季,道路交通也进入“开学模式”。学校周边停车难、校门口接送车辆排长龙、孩子迟迟不出校园……“停车大战”“拥堵大戏”“等娃大赛”轮番上演,校门口的“堵点”问题堵路又堵心。
涉及人员广、瞬时流量大,校门口拥堵问题一直是城市治理的难点。究其原因,既有校门口空间局促、道路狭窄的硬件问题,也有交通组织、社会治理的软件问题。但近日,一则关于南京溧水区实验小学中山东路校区“地下接送系统”的视频冲上热搜,让我们看到破解校门口拥堵的希望。
南京溧水区实验小学中山东路校区的“地下接送系统”实施接送车单循环模式,通过使用智能语音系统,设立家长等待区、学生等待区,安排教师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做到人车分流,每5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年级的接送。自系统正式启用以来,学校同步采用错时错峰、地上地下双向放学模式,有效缓解主干道交通压力,大大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各地网友看到后纷纷点赞,心向往之,“不用堵车,不用风吹日晒,真正做到了停车、等待、接娃一条龙!”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毅说:“‘地下接送系统’整合了社会面交通和校园出入口交通组织并形成缓冲空间,有效缓解校园门口交通组织压力,是一种对校园地下空间利用的创新探索。”然而,各个学校条件不一样,道路资源也不一样,解决校门口拥堵问题未必能照搬照抄。赵毅坦言,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新建学校,对于大量建成的学校,特别是空间资源更加有限的老城区、老校区,需多措并举、系统解决校门口的“堵点”。
事实上,为了破题,近年来江苏各地不断探索创新,推进暖心举措:
位于南京主城区的宁海路街道停车办通过协调交警部门,设立免费停放的临时泊位“蓓蕾车位”。“蓓蕾车位”分为绿色和黄色两种,绿色用来停放非机动车,黄色则用来停放机动车。其中接送学机动车专用停车区使用时间为教学日的7:30-8:30,15:30-16:30,单排、顺向,其余时段禁停;
无锡惠山区堰桥实验小学西侧、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侧,一块3万平方米的闲置地被改造成了 “校门口停车场”, 700个小车泊位和30个大巴车泊位用于两校师生和家长临时停车之用。停车场与学校之间还建设了一条“特别”通道,专门用于家长下车接送孩子的人行步道;
苏州公交集团开通“家校通学”直达公交,通过护导老师、家长志愿者和公交公司志愿者的引导,为学生的安全出行保驾护航,减轻学校门口道路交通堵塞。同时,学校将学生上车、下车站点全部设计在校门口,采用不横穿马路设计,将出行风险降到最低……
江苏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制定“一校一策”优化校门口空间组织,为候学区提供更加宽裕的空间,让步行、临时停车、社会交通各行其道。但我们也可从中发现,校门口治“堵”不是学校一家之事,需要通过规划、教育、公安等部门协同,家庭、学校、交警、社区及志愿者一起努力,共同啃下校门口拥堵这块“硬骨头”。
赵毅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既要提升城市文明素质,规范校门口的社会秩序;也要优化校园管理、交通管理措施,通过错峰接送、优化信号灯组织等方式缓解交通压力;还要采用智慧化手段监测校门口交通状况,实时提供信息服务,让市民出行更加有序,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校门口空间关乎孩子、父母、老人和千家万户。破解校门口拥堵难题,江苏各地“清”车“疏”路,让校园接送不再添“堵”。“放心上下学路”不仅暖了人心,更是提升一座城市温度的缩影。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姜向慧
支持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