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刻符石钺、渔网坠、梯格纹陶器……宜兴考古有重大发现啦!
4月1日,宜兴丁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咨询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的16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通过探讨交流,合力加强丁埂遗址学术价值研究、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
丁埂遗址位于宜兴市周铁镇东北,紧邻太湖西北岸,于2020年配合工程建设考古前置调查期间被发现。该遗址原分布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现残余面积约1万平方米。去年6月,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正式挖掘,今年3月初,考古挖掘项目验收完毕。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本次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挖掘面积1800平方米,出土了一批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如石器、陶器、玉器、骨器等距今4500年到5000年。专家们一致认为丁埂遗址良渚文化的发现主要包括“两个首次”和“两个罕见”。
首次发现代表权利的良渚文化虎纹刻符石钺(yuè),石钺出现在良渚文化祭祀高台,双面都刻有虎纹和飞鸟纹,其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有待专家做进一步研究。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介绍,这块石钺上有鸟纹和不多见的老虎纹,以及一个螺旋状的花纹,而且是双面对称的,所以我觉得它不仅是一幅涂鸦,而是当时良渚社会非常有意义的图像。太湖西岸首次发现的滨湖濒水型良渚文化规模聚落遗址,此前,考古人员发现和发掘的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太湖东部,丁埂遗址是太湖西北岸首次发现的规模性良渚文化聚落遗址。
这不仅为太湖西部文明探源工程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对探索该地区早期国家文明进程提供了有力抓手。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林留根介绍,这个区域最早从7000多年前的骆驼墩遗址发展到5000多年前的下湾遗址,然后到良渚文化,可以看出,文化格局从南到北,丁埂遗址在良渚文化的分布圈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出土石器数量占比之大实属罕见,丁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种类包括石锛、石铲、破土器、石镞、砺石(类似于磨刀石)等,还有玉锥等用途尚存争议的石器,共计多达329件。出土渔猎用具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同时出土了大量的渔猎用具,仅仅渔网坠就有500件左右。
另外,在丁埂遗址发现的一处商周时期古井里面,发掘出土一件梯格纹陶器,外面用来捆绑取水的绳子仍然保存完好,捆绑方式清楚,也是第一次发现。
咨询会现场,专家学者从考古发掘成果点评、文物保护等多个角度,对丁埂遗址的重要遗迹和文物进行了考察研究和深度整理,并听取了考古队的汇报。经过充分讨论,形成专家意见。宜兴考古工作仍在有序进行中,希望更多的遗迹被发掘,帮助我们解开5000年以来宜兴地区早期文明之谜。
(《零距离》记者/范涤青 宜兴台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