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原野》观众微评
专家说 | 何玉人
敬重经典,尊重原著。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创作演出的《原野》参加“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第一次将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搬上小剧场的舞台,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与独具风格的舞台创造。演出与观众近距离地接触,观众在演员近距离的、可感的、甚至是直接的交流中感受作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这样的演出是传承经典作品的一种极佳方式。四幕话剧《原野》是一部充满了艺术张力的经世之作。
演前荐 | 何玉人:让经典名作发出新的光彩——看何念执导的小剧场话剧《原野》
观众有话说
钟山风雨 机关干部
古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们身材高大,容貌凶恶暴戾,她们一手拿火把,另一手拿匕首,与奥林匹斯山上维纳斯、雅典娜等健美女神形象迥异,她们的形象告诉人们复仇与公义通常不是轻松美好的事情,那往往意味着艰辛、暴戾或苦难的现实。
《原野》是戏剧大师曹禺先生的经典名著,通过复仇轮回的故事,展示出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作为80后的何念导演用他的想法和方式,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将新形式与旧经典结合,通过“三段轮回”,将人物的心理情绪放大,让观众更加直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时空轮回的转换。
第一段是剧情的概要,用最简练的内容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故事结局,气氛铺垫到位,奠定了整体基调。第二段是剧情的主体,加深、展开了核心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是导演着重展现自己关注点和表达点的一遍,好比期末考试前老师又划了一遍重点,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比第一遍更加立体丰满。第三段则是无尽轮回,让观众完全沉浸在这场光怪陆离的复仇轮回之中。
背景音乐宏大而富有节奏,带有浓重的启示意味,振聋发聩。三段轮回看完,留给了我们一些思索:公平正义缺失之下,是用同态复仇的方式延续个人和家族的仇恨还是等待末日的审判?对于冤屈我们该怎样去看待,是执着报复,“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还是理性放下思考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如果改变不了他人和现状我们又该怎样放下执念,迎接新的生活?
如果说有什么遗珠之憾的话,那么在三段轮回的叙述手法上,身边老人和年轻人在刚结束时都说看不懂,需要仔细琢磨才能理解从故事梗概到细节和心理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情绪感染方面因舞台上都是青年演员,虽然充满青春活力,但缺少中老年演员丰富生活阅历和表演经验沉淀的内涵意蕴和戏剧张力。总体而言,戏剧在舞美和氛围的营造上是压抑而阴森的,对人性的解读和挖掘是独到而深刻的,瑕不掩瑜,话剧实现了在经典的原野上发足狂奔。
夏简 南京大学硕士
第一次看这种表现形式的话剧,感觉非常新颖,有一点点看电影的感觉。这个剧把整个故事拆成两条线交织讲述,刚开始看有点一头雾水,但看到第二段轮回的时候,渐渐明白整个故事的原委,非常有意思。
另外《原野》中光影的运用也大有设计,黑夜里的聚焦、影子里紧握的双手、死亡红光、像鬼一样的脸部阴间打光……带来非常多的视觉刺激。不过在过场时有几次演员们挥舞手中的灯光时真的有点刺眼,以及有几段灯光实在太暗了,虽然营造了那种紧张的氛围,但有点看不清演员的表演,好可惜。我最喜欢的一段表演就是现实中的仇虎抱着金子,左后边是二人年轻时梦想结婚拜堂的回忆,右后边是金子嫁给大星时的场景,通过不同强弱的灯光和空间层次展现出三幕场景,太美了。剧中各位演员的表演非常棒!不仅是情感表达和咬词,肢体表达也很优秀,很喜欢虎金二人的舞台动作设计。
最后就是我没太看懂火车的寓意,以及为什么要设计每个角色由两个演员扮演并在说话时进行重复,可能是我第一次看,感觉信息量太大,会很蒙,有一点点不知道看哪里的感觉。不过总的来说我认为是一部设计新颖,视觉体验很好,非常值得一看的话剧。
邓雅诺 南京大学硕士
这是我第一次看话剧,也是第一次了解曹禺先生创作的《原野》,我想我是个非常新的观众。在小剧场里,话剧演员的现场表现极富艺术感和表现力,场景转换流畅,布景也十分切情。黑压压的气氛里充满着各种情感纠葛的味道,本是兄弟却成了隔着血海深仇的敌人,本是为了复仇却怀着恐惧和愧疚黯然离场,本是要去铺满黄金的地方却是死在了铁轨旁……循环的设定让人物的情感一点点饱满起来,循环往复,恐惧和不忍终究压倒了仇虎内心复仇的声音。焦阎王为了利益,成了酿造仇虎一家悲剧的始作俑者。焦老太太对儿子过度自私的爱最终报应到了自己最爱的孙子上,虎子和金子在原野上出逃,火车来了,他们还是没有能去到铺满黄金子的远方。当仇人没了,报复他的家人真的是对的吗?瘸着腿逃出来的虎子,他是多么无辜又不幸啊!在这片死寂压抑的黑地,究竟什么才能解开仇恨的心结,怎样对抗压迫?原野里遗留了许多引人遐想的空间。
陈朝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
看完这部戏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我今年乃至今生看过的最好的剧场改编诞生了:上话的《原野》。”
作为一个很久之前看过曹禺原著却是第一次走进剧场观看《原野》的新观众,我在入场前是这么向第一次接触原野的朋友描述的:压抑。在演后谈中各位主创也曾聊到,曹禺的《原野》是一部文本量很大的作品,如果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要耗时四小时之久,其中大量的人物对白,阴郁的环境描写,都让这部作品带给我压抑的感受。而在演出结束后我的朋友表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带来的这版《原野》并没有让她有这样的感受,我亦然。与原著“充满曹禺色彩”层层铺垫最终爆发的叙述方式不同,上话《原野》在大幕拉开的那一刻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第一轮的故事以“n倍速”展开,就连较为熟悉原著的我也要聚精会神才能理解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于是我不禁担心这样的讲述速度对于没有原著基础的观众来说是否可以消化,但随后而来的第二轮故事便打消了我的疑虑,通过第一轮让观众对整个故事有了朦胧的了解,第二轮在其基础上为故事增添了许多细节,如仇虎与金子青梅竹马的时光,金子与瞎老太婆的矛盾,等等,借用朋友的话来说就是“第一轮画骨,第二轮增添血肉”,通过第二轮的讲述,观众不仅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还会在心中为仇虎的复仇行为打上一个问号,就如同仇虎的饰演者之一王维帅老师在演后谈环节中说到的“冤冤相报何时了”,从第三轮中仇虎举刀挥向从四面八方扑来的一心寻仇的自己这一设计更能直观地传达出这一思想。
戏中对光影的创新也令我惊喜,频繁使用手电筒作为唯一光源,既营造了昏暗阴森的故事场景,又能突出重点情节。
本次改编中最令我耳目一新的当属“一角二饰”的表演设计,剧中主要角色均有两位演员同时饰演,台词交叠,动作配合,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体现了故事本身的普适性,仇虎复仇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他的身上,这一悲剧的结局希望能引发观众对于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思考。
演出结束后的聊天中,我和朋友一致认为上话的《原野》是可以并且应该搬上大剧场的作品!
翻越鱼 司法从业者
一条铁轨横亘在观众面前,一切因果都从这里开始。仇虎在恨意驱使下杀死了儿时的好兄弟焦大星以了结上一辈的恩怨,却发现自己却彻底堕入了循环往复的父债子偿的困境中,解脱之法唯有杀死那个想要复仇的自己。与其说这是复仇主题下对“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再诠释,不如说这是对人生主题下对道德困境的解读和反思。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个“影子”的设计,冲突中各地方言、英语的加入,实现了对原有剧情、人物在空间、时间层面的延伸拓展。每个人都可能是困在执念中的仇虎,而仇虎也可能存在于世界各地。最后仇虎决绝地杀死每一个准备复仇的自己的时候,终于迎来了破局:人生当是原野,而不仅仅是一段黑黢黢的铁轨。舞台上演员们的演绎非常出色,不仅在于主体与影子台词表现的设计上,更融合了舞蹈中的肢体语言表达,形式新颖,令人惊喜。
李辰 戏剧爱好者
“又惊又喜”可以说是在我看完何念导演版的原野后最直观的感受,“惊”的是:这部戏居然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在小剧场的空间里近乎完美地讲述完,“喜”的是:它的戏剧张力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其他传统舞台剧版本的戏剧张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导演用了类似“莫比乌斯”式的故事模式,循环讲述了主人翁仇虎的复仇经过,既保留了原剧本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又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仇虎步步为营,复仇成功后,非但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陷入了“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怪圈,最终变成了他一开始在铁路旁遇见的那个“疯子”。二是舞台的灯光设计,尤其是对人物影子的特写,对灯光色彩的运用,有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强烈地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每一次舞台的明暗转换和色彩变换都带动着观众一步步“陷入”剧情,被氛围“裹挟”。此外,还有剧中人物的“影子”发声,既可以是“他者”,也可以是“自我”,是对人物悲剧色彩的深层渲染,也是导演“妙笔生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这一版的《原野》,确以不一样的呈现形式让经典成功被当代年轻人接受和喜爱!
杜夏莹 观剧爱好者 酒店行业从业者
终于看到了闻名已久的上话版《原野》,之前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完全不影响,我的建议是:不要报任何预期,来看就行。观看之时我数次惊叹于它的表现手法,充满哲学和思辨,整体效果让人震撼。复仇这一主题,古今中外均是经久不衰,西方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哈姆雷特》,中国有元代戏剧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太阳下没有新鲜事”,恨意永远绵绵不断可又有谁真的大仇已报心事已了呢,人性就是这样,永远都会踏入同一条河,或同一条铁轨。上话版《原野》不愧是一部改编于2017年,至今已经演过一百多场,荣获国内外多个大奖的经典佳作。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话剧都有它的影子,足以见得其影响力。赞美本场演出的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
大型多媒体皮影戏《花木兰》观众微评
专家说 | 胡万峰
“该剧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简中有繁,繁中带简,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该意境与皮影的结合也更彰显了传统皮影戏独特的魅力,抽象的视觉语言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也为传统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参考,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简练的线刻,同样可以述说复杂的故事。现代的手段同样可以与传统皮影相结合,依托传统进行创新式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更好的《花木兰》。”
观众有话说
王敏 公务员
感谢主创团队,带来了非常好的作品。今天带四岁的儿子来看,不管是他还是我,都收获满满,相信这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有三点感受:
一、技术层面很独特。跟我以前看的皮影戏都不一样,我注意到里面有一些动画、实景,比如老虎在水边救起木兰,激荡的水花非常有艺术的美感,也象征了木兰心潮澎拜的心情:战败的绝望、疗伤的伤感、重新拾起信心再战的激昂。
二、主旨方面很高超。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看到总感到特别熟悉亲切。特别是花木兰的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的,“代父从军”不管放在哪个年代读到都让人感动。更难得的是,这个故事没有停留在传统的讲述上,更有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传达了崇尚和平、平等的理念。“以德报怨、赢得主动”“放走匈奴大将作为和平谈判的条件”这个情节设计得很妙,升华了主题。
三、音乐方面很贴切。和故事结合得非常好,战争的残酷、亲情的温暖、回乡的期盼,都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第一次通过音乐感受到千里从军的萧杀和悲凉。
最后,这部用皮影戏表达花木兰的作品,传达了我们民族的宝贵品质。在传统故事情节之外,还设计了一只白虎,作为花木兰家族的守护神,我理解这更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精神的象征。
周宇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皮影戏《花木兰》是我第一次现场观看皮影戏,虽然隔着幕布,但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方面,都依然能感受到皮影制作之精良,中国剪纸、雕刻等工艺的运用可见一斑;在舞台呈现上,它保留了传统皮影艺术表现技法,演员们操控精准、配合默契,木兰习武、驯服白虎、驰骋沙场、夜袭敌营、荣归故里,每一场戏都逼真传神,影人一举一动皆栩栩如生,且情感表达细腻动人;画面着色上也更多地采用了中国水墨画的黑白风格,与木兰从军的故事氛围十分契合。同时,它充分考虑当代观众审美,利用宽银幕的IMAX电影放映方式,将传统皮影艺术与多媒体技术巧妙融合,弥补了传统皮影舞台表现的不足,增加了全剧的感染力和观赏性,为实现传统皮影戏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白虎”与“白虎符”的加入是本剧的一个创新,也是亮点。在古代文艺作品中,白虎往往是力量、勇气和正义的象征,本剧中的白虎亦是如此,它可以与木兰互动交流,能够在木兰遇到危险时及时搭救,是木兰驰骋沙场的好搭档。“白虎”形象的设置为本剧增添了中国古神话色彩,也使得剧情更容易被小朋友所理解,十分符合小朋友的观剧趣味和喜好。
王珂砚小朋友(家长整理)
以前妈妈给我讲过关于花木兰的故事,那个时候我不怎么能听明白。通过今天的戏剧,我知道了花木兰原来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女将军。她孝顺父母,替父从军,面对狂风暴雨和那么多的敌人,她都不害怕,而且还打了胜仗。这一次的戏剧跟我以前所看到的不一样,它是一个皮影戏,但是跟我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皮影戏又不一样。这次的幕布非常大,又用了很多的技巧,还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形式。皮影戏有点像动画片一样,但又比动画片更加有趣,更吸引人。皮影画面虽然很简单,颜色不多,也没有真实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但是栩栩如生的木兰形象依然让我看得很入神。我觉得用中国的传统技艺讲述我们自己的英雄故事,给了我一种很大的鼓舞,长大后我也想做像花木兰一样的人!
韩灵熙小朋友家长
木兰从军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还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今天也对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有了一个初体验。通过皮影戏这种表演方式,小朋友对花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形象充满了新奇和喜爱,认为她是一个既勇敢又善良的人。即便对我们大朋友来说,虽对木兰从军的故事情节已然非常熟悉,但今天看剧依旧是耳目一新的感觉,皮影戏《花木兰》在木兰从军故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白虎”的角色,作为这部剧的重要角色,让这部剧更多了一分神奇。这部剧结合了精细雕刻的皮影、唯美的水墨画风,用传统与现代的技术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的场景。木兰习武、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加官领赏、衣锦还乡,精彩的画面中有数不清个皮影角色,不得不感叹于忙碌而有序操纵着皮影的演员们,完美地将一个流传千年的巾帼英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生动形象地展现我们眼前。
话剧《这些年》观众微评
专家说 | 林蔚然
“虽然从时长到景别都是标准的小剧场设定,但无论是文本中的主题挖掘还是表演上的人物塑造,本剧无处不在彰显着自己的“野心”。不仅是在时间跨度上呈现出的纵横捭阖,本剧还于字里行间准确地捕捉到不同的时代特征,生动地勾画出了老武汉的城市温度和生命质感。武汉人的豪迈与暴躁,果决与坚韧,随着剧情推进清晰地附着在每一个角色身上,使他们拥有了一种牵动人心的独特魅力。”
演前荐 | 林蔚然:在铁道交汇处照见人生——评小剧场话剧《这些年》
观众有话说
王宇 南京大学博士
全剧讲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8年40年间京广铁路两旁3户人家的故事,体现了城乡发展中代际间婚姻观念、性观念和工作观念的变迁。
在剧情设置上略老套,剧情冲突由年代剧经典要素:岳母反对的青梅竹马、酒后意外乱性导致的分手、女主草率嫁人男主远走南方以及多年后的重逢构成。
可转动的圆盘舞台很有趣,每一幕结束的一刻,演员像是被相机定格在那个时代的人物,随着舞台转动翻过这一页。
台词设计上也很有趣,一个“八”字手势,八八年丈母娘要八千的彩礼男主猜成八百,零八年小舅子挪用八百万的公款男主猜成八十万,最后只能报以一句【我怎么每次都低估你们家人的魄力】引起观众哈哈大笑。从钱的数目的变化上其实也侧面反应了时代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句“你爸是大学教授,你妈我是大家闺秀”贯穿全剧,语气的变化也代表了时代气象的变化。诸如此类的台词还有很多,都很有趣。
有爱情有温情,总之是一部有笑有泪的话剧。
只道寻常 现场观众
这是一部讲述改革开放大浪潮中小人物的命运变迁的作品,说实话,在两个小时内讲好时间跨度40年的故事可想而知是十分有难度的,但这部剧做得恰到好处,既做到了传递家庭的笑与泪,又能凸显改革开放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很好地表现了在大时代浪潮中的小人物的变化。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注重细节的作品,从《这些年》里,我能够看到收音机、自行车、电视机的“四大件”、看到了武汉的“过早”,也能够感受到市场经济给黄建十带来的思想上的变化。而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也能够牵动观众的心弦:执着于称呼的王干部,固执的“大家闺秀”陈玉梅,坚韧勇敢的李沫儿…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而演员们精准的演绎也使得角色更加鲜活。同时,很喜欢舞台的设计,它没有复杂的布置,仅仅通过旋转舞台变换不同的场景,但处处可见细节、处处可感受到主创的用心。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老少皆宜,接地气的话剧作品,值得推荐。
寻找快乐的猴子 文艺爱好者
第一次体验话剧,小剧场也有大能量!《这些年》这部原创话剧演绎得非常有质感,整体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每一次十年跨度的转场,还特地选用了与时代同步的、具有年代代表性的歌曲、人物发言等来进行衔接,能够看出整个剧情编排上的用心贯穿始终。
因为是第一次看话剧,也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旋转式的舞台道具,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变换为不同的场景,再结合现场灯光的辅助,觉着也挺有趣的。
演员方面嘛,演技感觉也是非常棒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茉知道建十为了帮她弟弟而卖掉了厂房和宅子之后,瘫坐在家门口的路边嚎啕大哭,那份几十年的爱与恨的交织,那种痛真的让人忍不住落泪。
不过开心的是,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最终两位有情人还走到了一起,街坊邻里的老人们都能在养老院里安度晚年,而社会的日新月异,祖国的变迁也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
总之,整个剧情确实非常的棒!推荐大家观看!
米粒 文职
有幸观看了原创小话剧《这些年》,这是我第一次看话剧,一开始还对小话剧这个名词挺疑惑的,到了现场才知道,确实场面不是很大,剧作短小精致,让人目不转睛,剧场小而凝聚,更贴近观众,观众离舞台也更近,因为小所以有更沉浸式的感受。
《这些年》以武汉京广铁路由地下跑分出城乡阶级,到铁路天上“飞”大家共同富裕的四十年变迁为背景,讲述了铁路附近三户人家的爱恨情仇,演员把小人物的形象塑造的非常丰满,王干部出场有点小肚子,走路一摇三摆,到后面小肚子没了,走路也更接地气了;陈玉梅端着大家闺秀的架子,到黄建十家还要擦擦板凳,不让女儿做家政觉得丢面子,还有几十年如一日挂在嘴头的口头禅都让人想起了孔乙己的清高酸腐;李沫儿赌气嫁给徐科长,却又始终心里挂念初恋,还帮初恋养孩子 但再见初恋又气恼恨交加,哪里是觉得失了面子,只是希望自己依旧如初,是那个美好的她……电影经常说群生相,话剧应该也是这样,每个角色都塑造的好才能有一部精彩的视觉盛宴。记得一个细节,养老院里的杨幺妹说了句铁轨天上飞,听者演员珍珍还表演了愣神,表示出没听懂,还是熟悉幺妹的老黄翻译了一下 ,她才恍然大悟的感觉,细节可以看出编剧和演员都有用心体会感受,表演真实不浮夸。服装扮相都有紧抓时代及当时人物的职业生活状态,80年代黄建十的喇叭裤,90年代李沫儿的花衬衫,00年代建十的皮夹克,还有音乐挑的极有时代特色,经常年代字幕还没出现,音乐一放已经知道是哪个年代了,太有代表性了。
不过觉得有点遗憾的是,场景跟着时代变化的感觉不太大, 不过这个应该是其他什么客观原因造成的,觉得扣细节的编剧导演应该不会没想到,还有情节上觉得有点小bug,感觉徐建国的人设应该是个自命不凡、有点端着的人,还有些大男子主义,怎么可能自己不生反而领养一个来路不明的女孩子呢, 这地方有点没交代清楚,挺突兀的。
总体第一次观话剧还是超乎想象的震撼,舞台剧的感染力不亚于影视剧,一样让你笑就笑,让你哭就哭,而且觉得舞台剧的演员更厉害,功力更深厚,每一场都是一次现场直播,没有NG的权利。感激幕前的演员,幕后的编剧导演工作人员,你们的辛苦付出,才有今天的饕餮盛宴,非常感谢!希望话剧常演常新,更上层楼!
殷钰涵 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本科生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一段武汉的历史,一共是分成了四个部分,每个演员都能把这个故事讲好,不仅具体而且生动形象。其实最抓我眼球的不是剧情,而是每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与演绎成果,我觉得每个演员都特别的优秀,他们身上有好多我想学的地方,他们能够把一个人演活、演精彩,这是最令我佩服的地方。
人常常会留下些快乐难忘悲伤的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接触过的人和事也许都不一样,真可以说是各有不同。
面对这个复杂而美好又多变的世界,我只能提醒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时机,世上没有后悔药。
任华英 在读大学生
话剧《这些年》讲述了70年代末至今,住在京广铁路旁棚户区内的人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崛起或消沉的故事。话剧通过描写黄建十和李沫儿等两个家庭的变化,写出当时小人物的不易和时代变迁带来思想观念的不同,反应了我们国家时代发展飞速。
该话剧从小人物着手,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黄建十和李沫儿之间有了巨大的鸿沟,但是我认为也是此话剧的一个升华点。该剧描绘的是社会中最小单位——家庭,主题是小人物在时代浪潮下的悲欢,因此天然地贴近观众。其中,有不少喜与悲,剧情真实接地气,演员选角非常好,表演投入且专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个半小时。《这些年》以十年为一个节点,表现出当时因为时代的变化,导致黄建十和李沫儿两个人或者是两个家庭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高速发展。我认为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结局众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升华了话剧的主题,是点睛之笔。
不过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故事情节稍显混乱。比如最后在2018年的时候,李念和她的亲生母亲一起去养老院看望老人,中间情节发生了什么没有具体描述,让观众有点处于云里雾里的感觉。我认为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黄建十第二次下南方后情景内容,李沫儿后面为弟弟还了债之后发生了什么,也可以展开描述一下。还可以在人物性格上添加一些内容,让观众更容易理解情景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