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校园、棋盘式和圆形布局、巨大圆环串联U形建筑……西交利物浦大学各个校园的空间设计背后,蕴藏着哪些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
近日,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团队一项关于高校空间演化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建筑学报》上发表。该论文出自西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级副教授陈冰博士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团队基于环境行为学理念,通过研究西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空间的演变,探讨了未来学习空间的设计研发方向,希望能为高校学习空间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
西浦校园
研究团队认为,高校学习空间的规划设计应结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前瞻性设计,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创造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学习空间,以环境育人。这种学习借鉴不应流于形式模仿,更需关注对空间氛围和功能的营造,使高校融入当地社区,成为城校共生、孕育学习型生态的“火车头”。
西浦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校园空间环境”的综合视角出发,在从1.0到3.0教学模式的迭代更新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国际化创新学习空间的在地转化模式。
西浦教育模式的演变历程
西浦教育1.0模式通过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精英,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陈冰博士说:“西浦北校区是建校初率先投入使用的校园。校园采用了开放式形态,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与当地社区的共享和互动,另一方面,相比‘象牙塔’式的封闭校园,开放式校园能让学生在当地社区中沉浸式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北校区的教学楼和图书馆都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空间。除了教室和实验室,连廊、庭院等公共空间也被设计为非正式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教室以外随时随地学习,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过,在空间设计上,北校区仍侧重于使用者人数对空间规模的要求,并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及相关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需求。
西浦北校区教学广场
“与北校区相比,南校区虽沿用了开放校园形式,但整体布局打破了棋盘式的规整模式,采用圆形布局,以象征西浦‘五星育人模式’的中央湖区为景观中心,各院系楼环绕四周,以此来引导不同学科的师生汇聚,进而带动跨学科交流。”
西浦南校区教学广场及慧吧
陈冰博士介绍道,南校区的室内学习空间也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量身定制”的设计。例如,西浦国际商学院内类似哈佛商学院的U形阶梯教室即是对商战辩论场景的模拟;建筑系则摒弃了传统的“教室”,利用可变隔板将开放空间划分为可根据不同学习需求进行实时调整的动态空间,以满足建筑学专业特有的教学活动需求,包括个人学习、小组研讨、展示交流等。
商学院的U形阶梯教室
建筑系工作室
西浦在持续完善1.0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融合式教育”(Syntegrative Education)为中心的西浦教育2.0模式,培养能够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整合资源以解决复杂问题、拥有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人才。陈冰博士谈道,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园依旧为开放形式,呈向心型布局,期望以一种共生共享的校园形式有效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他说:“太仓校园的整体空间设计摒弃了院系独立的分隔布局,以巨大圆环串联七个U形学院楼,形成一体化学习空间,以孕育融合式学习氛围。U型建筑取意‘教育磁铁’的概念,期望吸引当地优质企业及社会资源聚合成为融合式教育的一份子,共同孕育‘校园学习、企业实践、行业引领和社会发展’相融的共生共享生态体系。”
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校园
西浦教育3.0模式将解决其2.0模式中因受学校所在地限制而难以满足学生对更多行业的学习需求的问题,期望摆脱产业的地域束缚,变被动合作为主动融入,创造学院跟随行业分散布局的新学院制模式。
陈冰博士说:“为了适应学院跟随产业的模式,西浦将‘学习超市’升级为融合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新型图书馆。它既不局限于单体建筑中,也不受地域限制,期望打造一个无边界的学习空间,也反向推动高等教育向‘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方向变革。”
该论文《融合与流变:我国高校学习空间演化模式探讨——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已于2023年2月在《建筑学报》发表。
(编辑/宁萱 责编/吴昊 通讯员/钱懿 石露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