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育秧工作陆续开始,在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东辛试验基地内,成千上万份水稻育种材料将在“希望工程”中迎来新生。
早上7时,试验基地开始忙碌起来,进入基地,数间仓库映入眼帘,最西边的仓库内,市农科院水稻研究室副主任李健坐在门口桌前,忙着整理种子材料。桌子上整齐摆放着写有各式编号的黄色材料袋,大部分袋内装着从海南收获来的不同品系的水稻种子。
“这些材料是我们去年秋天的时候在选种田里选出来的单株,今年准备继续种。但是在种之前,我们要用机器加工一下,看一下米的外观怎么样,达到优质米的标准后,我们就会把它留下来,按照去年的计划书再重新编号,种到田里去。”李健介绍。说着从材料袋内倒出一小把种子,放入检验砻谷机中,拨动开关,一阵“嗡嗡”声响后,稻种便被剥去了“外衣”,检验合格的种子才会被送往秧田,才会有育成秧苗的希望。
通往稻田的细长水泥道旁栽种着各种农作物,风吹麦浪,一小片金色大麦随风摇晃着脑袋。眺望远方,烈阳悬挂在湛蓝色的天空中,朵朵白云随风飘浮,远处高山重峦叠嶂。约30亩的水稻秧田内,几名水稻室科研人员和10余名工人身着及腰长的水鞋,戴着宽大的防晒帽,腰间挂着装有水稻种子的塑料箱或麻袋,在一畦畦水田两侧相对而立,弯腰忙着播种。
灌溉渠内流水潺潺,灌溉渠一侧秧田内,水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周群拿着耙子和铁锨,来回翻动泥土,将秧田整平。另一侧,有的工人手持细长的竹竿,将已经整平的一畦水田横着划分成3列,又在横线上等间隔画竖线,画出一个个大小相似的长方形格子;有的工人拿着挂有粉色编号牌的小木棍,每隔10个方格便插上一根木棍,便于后期区分和管理;有的工人负责将种子均匀播撒在方格内……大家分工有序,忙得热火朝天。
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下微微透着些蓝,鸟儿在周边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周群告诉笔者:“育秧工作是从5月9日下午开始,大约要播到5月底。目前正在播种的是杂交粳稻的遗传育种材料,大概有1200多份亲本,有性杂交种和籼粳亚种优势配组有2000多份,还有1200多份选种材料。”
不同材料的播种速度并不一样,对于当前正在播种的材料来说,工人们大约花费半天的时间才能播完长约50米的一畦秧苗。“采用传统的水稻育秧方式主要是为了便于后期的单株移栽和单株选择。如果采用塑盘育秧的话,播种密度比较大,苗较弱而且细小,而传统育秧则便于育成大苗、壮苗。”李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