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在非遗匠心里,读懂盛世中华

2023年07月20日 09:49:35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漫画:在非遗匠心里,读懂盛世中华》 

  7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平江路,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看着她心静如水地飞针走线,听闻四代人传承的故事,总书记十分感慨:“中华文化的传承力有多强,通过这个苏绣就可以看出来。像这样的功夫,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从浙江龙井茶、广西螺蛳粉,到青海加牙藏毯、江苏苏绣,习近平每次到各地考察调研,都对当地富有特色的非遗热情点赞。我们应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铺展文化兴国的多彩篇章。

  熟悉历史文脉,树立文化自信。我国的非遗项目熠熠生辉,江苏的“非遗家底”尤为厚实。截至2022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其中,江苏本土出产以及与江苏有关的文化瑰宝有11项,数量居全国第一。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等都是和江苏有关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魂。非遗宝库博大精深,普通人难以窥其全貌,不妨就从脚下的这方沃土开始,加深对地方非遗的认知,感受祖国非遗文化的伟大。今年6月,江苏发布了20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将全省的非遗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线”,力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特色非遗活动层出不穷。江苏各地高校和中小学也陆续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

  利用科技手段,助力非遗传承。一旦失去保护与发展,再辉煌的文明遗存也可能变成“遗忘”。近年来,江苏省文旅厅采用了数字化、智能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建设了非遗数字博物馆、非遗云平台等,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民间的非遗传承人也不遗余力地持续探索,苏州薛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张雪和清华大学团队合作研发了苏绣+科技的作品,采用记忆金属材料,打破了传统苏绣二维平面的局限,实现了3D立体的效果。无锡、扬州等地纷纷发行非遗数字藏品,通过动态效果展示,让传世经典作品“活”起来,“火”起来。此外,借助网络直播等传播手段,也使得各类非遗的能见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江苏卫视《新生万物》节目,展示了富春茶社里的非遗传承人制作淮扬名菜的精细工艺,色香味形俱全的精致菜品,将传承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表露无疑。插上数字化翅膀的非遗,厚植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为非遗发展找到新的生存土壤。

  深挖提炼价值,赋能乡村振兴。广袤的乡村是非遗诞生的沃土,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描绘出新时代亮丽的乡村图景,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7月5日,江苏印发《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从广泛吸纳就业、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对建设非遗工坊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类非遗工坊100个。越来越多的乡村非遗项目不再停留于老人们的口述故事和深远记忆里,通过活态传承和创新型保护措施赋能乡村振兴。无锡惠山泥人曾因市场变化陷入生存困境,通过延展产品功能属性、与新材料结合等创新路径,逐渐找到了打开市场的新方法。宿迁王官集镇采用“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同时依托度假区等周边景点以及直播销售,将老虎枕头、香包等本土非遗推向市场,让当地农民实现了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梦想。

  盛世中华,何以中国?非遗文化赋予新时代以深厚底蕴,新时代赋予非遗传承以现代力量,不断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新路径,让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永续华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童婷婷

  手绘|姜向慧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