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传奇江苏人⑧|清末南京巨富“蒋百万”发家靠赶驴和太平天国宝藏?不存在!

2023年05月08日 13:53:5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召开在即,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史话传奇江苏人》特别策划,多维度呈现历史上传奇江苏人的故事,感受江苏人敢为善为、创新创业、奋进奋斗的精神。


  晚清时期南京首富“蒋百万”(即蒋春生)是苏商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其如何致富,网上、坊间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当年是靠赶毛驴起家的,后来还机缘巧合得到了太平军遗漏在民间的宝藏而致富,最终人送外号‘蒋驴子’。”

  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了解开“蒋百万”家族致富的谜团,南京著名文史专家、南京大学客座教授周道祥带着我们“史话苏商”,走近今天的历史人物——清末南京城首富“蒋百万”蒋春生和他的家族。

  发家靠赶驴? 致富靠太平天国宝藏?NO  !电视剧也不敢这么编

  央视曾播出过一部纪录片《天国猎宝》,其中提到南京“蒋驴子暴富”的传说,有说“蒋百万”是南京本地人,有说他来自淮安青浦,还有人说他来自安徽含山,原名蒋春生,字翰臣。

  谈到“蒋百万”的发家史,也有许多的版本传说。民间一直传说,小时候的“蒋百万”家里很穷,从小就给别人看驴子。精明、勤劳的他很受主人喜欢。咸丰年间,家乡实在无法糊口,“蒋百万”流落到了南京,继续做赶驴子的营生。熟知驴子习性的他,赶的驴子非常听话,就像脚夫一样为人贩运货物。时间长了,手有盈余,他就逐渐把别人淘汰的老驴便宜买下来,作为自己的驴子来用,逐步地他也有了几头毛驴了。由于运输费用低廉,“蒋百万”的生意不错。

  清同治三年,也就是1864年7月的一天,一批太平军找到“蒋百万”,要他去为太平军运送一批重要物资。运送时不准问物资是什么,要完全听从号令,不允许抄近路,也不准问运到哪里。“蒋百万”没办法,只能听从号令,赶着自己的毛驴去驮这些货物。运送过程中,他奇怪地发现一只只巨重的麻袋,把驴子的腰都给压弯了,驴子被压得“嗷嗷”直叫。就在太平军要出城时,突然遭遇一队清兵,这时候曾国荃已经率领湘军攻进了南京城,双方战成一团。毛驴看到那么多的军人在打仗,惊慌之下夺路而逃。“蒋百万”一看自己的驴子都跑光了,没有办法只能回家。

  他当时的家就在现在南京太平商场附近的九莲塘。这一带当时是棚户区,住着一些逃难、拾荒的人。半夜,他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心疼啊,驴子都跑光了,要怎么维持生计呢?天快亮时,一阵熟悉的铃铛声响起,这声音是他在毛驴脖子上套着的铃铛发出的声响,那些驴子全回来了,而且驮回来很多金银。“蒋百万”因此发家致富,成为晚清南京首屈一指的富豪。发家后的“蒋百万”在金陵广置房产,至今城南三条营还留有他家的一栋巨宅,成为门东秦淮民居的典型代表。

  这个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在南京城南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人们津津乐道。

  那么,“蒋驴子靠太平天国财宝暴富”的传说是真的吗?治学严谨的史学者不予采信,就连带有普及性、娱乐性的通俗历史节目 《天国猎宝》也指出:“蒋驴子因太平天国宝藏而一夜暴富故事的真实性,缺乏证据支持!”

  真实情况或许是:蒋家运输官盐起家 兼营缎业典当 勤奋创业发家

  “虽然名为传说,但传说总要依据一些史实,或者说总能找到几分史实的影子。而‘蒋驴子赶毛驴致富’的传说则可以说是毫无事实根据,且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一位南京史学专家这么认为。

  南京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学者金戈曾采访过蒋家后人,并查阅过老一辈学者的文章,基本上理清了蒋家这个晚清金陵巨富家族的脉络,金戈认为“蒋家和‘毛驴’毫无关系!”但蒋家致富的真实历史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有一种说法是,蒋氏家族过去并不是很富有。清代咸丰年间,蒋家传到蒋春生这一辈,才开始转运。蒋春生勤奋创业,以运输官盐起家,赚到了“第一桶金”。那个时候,太平天国刚刚灭亡,南京市面上物质匮乏。对于商人来说,这是一个良机。蒋春生及其家人又与人合作,开设“春生鉴号”,转战缎业,并且兼营典当行业。蒋氏旗下经营的素缎,力求工精质细,品色优良,“春生鉴号”的生意越做越大,市场遍及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多个省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蒋春生也最终成为南京巨富“蒋百万”。

  据介绍,“蒋百万”(蒋春生)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蒋长城、蒋长恩、蒋长洛、蒋长松、蒋长泰。有研究显示,蒋长城就是蒋寿山,也就是老门东三条营那一栋蒋家巨宅的真正主人。记述称,蒋长城这一代是蒋家发展的全盛时期,蒋长城在汉口开设春源油行,在南京开设德大酱园,在六合有广大油坊,都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也很出色。

  那么,为什么南京民间会传说蒋家的致富与“赶驴子”、“太平天国宝藏”有关呢?也许这和蒋家一贯的行事低调有关。蒋家的发家史一直是个谜,因此引起当时社会上的猜测,并诞生了一些传说。蒋氏后人每次听到这些传说,总是斥之为“荒谬”。

  苏商传奇  巨富慈善家  民间赢得极好口碑  清廷赐封蒋宅名为“积善堂”

  发达富贵后的“蒋百万”不忘回馈社会,不仅施舍民粥和扶危济贫,还出资兴办南郊义学,建息心亭殡舍。蒋家虽然是大富之家,但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蒋氏族人以“公益为人生分内事”及“遗子以经不以金”为家规。无论在南京还是外地,蒋家常年救灾赈贫,散衣施药,干了数不清的好事,赢得了极好口碑。“蒋百万”的长子蒋长城,字寿山,门东三条营故居的主人。他为人善良,常常捐资修桥铺路,赈济施舍,大做善事。光绪元年(1875年),为解决城南地区常年淹水之患,他响应清政府号召慷慨解囊,修建了一条排水沟,即官沟。至今,故居的墙壁之上还有一块碑刻记载此事。

  三子蒋长洛以家庭的财力办起一所中学,“钟英中学”。抗战时社会上有“要当兵,进钟英”的美誉。钟英中学至今依然存在,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

  甚至有传说,“蒋百万”在七十大寿之际,大家打算隆重为他祝寿,他却极力推辞并赴日本考察以避之。回国后,对蒋家产业做出战略调整,收缩传统产业,将资金投入新兴的上海房地产业,奠定了蒋氏跃入国际性都市的基础。

  “蒋百万”的慷慨慈悲得到了应有回报,传说一次大水即将淹没处于湘潭的蒋家盐栈,眼看着装满盐的麻袋即将被冲走,而一时间工人们不能及时赶到,附近的船民就不约而同赶来帮忙,他们说“此蒋公盐,不可坐视,愿代运之武昌”。为了表彰蒋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善举,清廷赐封蒋宅名为“积善堂”,蒋宅门前的巷子也因之名为“积善里”,朝廷赐建牌坊“积善里”。“积善里”顾名思义就是行善积德之地,该地名的来源和蒋家有关。

  如今,在南京老门东三条营积善里小巷中,有一片保存较好的晚清时期的大宅院,这就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南京城首富“蒋百万”的故居――积善堂的所在。故居坐北朝南,共有二路七进,占地4500平方米。从第一进到第七进越来越高,寓意步步高升。“蒋百万”在南京有多处房产,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这座故宅,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两个院落,有轿厅、大厅、楼房和外园,以风火墙相围。考证它的建造时间,可以追溯到光绪三年(1877年)。据说它的建造者就是“蒋百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老门东转转。

  参观昔日富豪故居,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繁华的家族盛世……在苏商史中,“蒋百万”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出身低微,依靠自身聪明才干才赢得了显赫的名声和财富。而他又有一副救国救民的心肠,不失为一个慈善家。有着“江南通儒”之称的冯煦评价“蒋百万”:“翰臣隐阛阓(街市)而质直好义,能急人之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金陵“蒋百万”家族一门两院士

  蒋氏家族以“安本分学吃亏”及“君子当自强不息”为家训。蒋春生的五子受家规家训的教诲激励,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为国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将本分做人、劝善向上、造福社会的精神延续到下代,走过了从“商”经“文”的百年历程。蒋家后人深受家风浸染,向善向美,人才辈出。

  在蒋春生的第四代子孙中,有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院士蒋锡夔。

  蒋春生的第五代子孙中,有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蒋有绪。

  蒋有绪常说:家庭给予的都是做人的正能量,父亲的勤恳老实、母亲的慈祥善良、兄长们的刻苦上进、姐姐们的体贴敬业,都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品行成长。

  蒋锡夔、蒋有绪叔侄等蒋氏后人具有浓厚的故土情结,称自己是“老南京”,在家里以家乡南京话交流,时常与家人谈起老城南的街坊老宅、饮食民俗、祭扫祖坟等时光深处的如烟往事。金陵蒋氏后人仍继续传承着共同的家规家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尽一份劳,添一份力。

  (来源:我苏网;编辑/丁雅欣(实习))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