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潮声见春色——《淮中晚泊犊头》

2017年05月20日 19:23:10 | 来源: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戳这里倾听——王丹朗诵、黄浩然解读的宋代名诗《淮中晚泊犊头》↑↑↑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交通频率主持人王丹

  南京师范大学黄浩然副教授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解读:

  苏舜钦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梅”题目中的“淮”,就是淮河。犊头,是淮河边上的一座小镇。

  历代文人对于春景的描绘,大多反映春光明媚、繁花似锦、莺歌燕语场景。而苏舜钦的这一首《淮中晚泊犊头》,虽然同样写春景,地点在傍晚的淮中犊头,展示是风雨交加、春潮涌动的场景,不落俗套,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诗人在淮河平原乘船远行。随着船的不断向前行进,时间在不断推移,空间也在不断转换。诗人采取移步换景的手法,沿途所见、闻、感一幕一幕地展示出来。“春阴垂野草青青”,第一幕是春日的淮中原野,春雨欲来,阴云四垂,丝毫没有春光明媚的感觉。极目远望,青青春草布满原野,点出了春天的生意盎然。“时有幽花一树明”,第二幅画面是特写展示的是行船途中偶尔看到一树幽花。在这里,诗人的遣词造句应该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第一是以灰、绿两色为主,稍显清幽,因而诗人要在第二中增添一抹亮色,这抹亮色又不能喧宾夺主,破坏整体的色彩基调。所以,诗人只用一个“幽字来点出花的情态,用以“来形容花的颜色至于是什么颜色、什么种类的花,在诗人看来或许并不重要。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抹亮色并不是一直存在,诗人用“时有二字,暗示船在不断行进,看到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第三是“晚泊孤舟古祠下天色渐晚,船家靠岸泊船,而此时舟是孤舟,祠是古祠,烘托出荒凉落寞的氛围。第四满川风雨看潮生”,诗人傍晚泊于古祠之下,回望淮河,满川风雨大作,春潮涌动,风声、雨声、潮声扑面而来,声色兼备,激动人心。一幅幅画面交替展示,场景动静结合,情绪抑扬起伏,令人应接不暇。

  另外,人们经常把苏舜钦的这首诗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联系起来。韦应物的诗也是历代传诵的名作: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首诗在取景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韦应物的诗是深山闲游所得,苏舜钦的诗是旅途历览而成,意境和风格不尽相同。苏舜钦的诗在取景上相对开阔一些,最后两句从容观看潮水的形象也可以一窥其豪迈本色。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