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刀鱼吃不起?30年前张家港人居然这样捕刀鱼

2017年03月30日 10:54:27 | 来源:张家港城事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年这个时候,长江三鲜成了最金贵的美味。由于其数量稀少,刀鱼更是卖出了天价,今年,3800/斤,4500/斤,5000/斤···

  让人不得不怀念

  上世纪80年代的捕鱼盛况。

  △1977年泗港养鱼基地

  △1979年欧桥生产队分鱼

  长江三鲜皆是季节之物,

  到日子来,到日子就走,

  是充满季节性魅力的“珍馐”。 

  “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 

  刀鱼曾是长江最主流的鱼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每公斤刀鱼只需两毛多钱 。进入七十年代,刀鱼更一度占长江鱼类35%至50%,江苏省河段高达70%。

  △1983年捕捉长江刀鱼。(摄于长江乐余段)

  曾经,捕捞刀鱼总能满载而归,

  由于不断加剧的长江污染和滥捕滥捞,

  刀鱼产量持续锐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 

  1973年长江沿线刀鱼产量为3750吨,

  1983年为370吨左右,

  2002年已不足百吨,

  2011年仅12吨左右。

  2016年,每船的平均产量为31.2斤。

  今年可能是捕捞的最后一年,

  如此美味,需且吃且珍惜。

  清明时节的刀鱼肉质细嫩爽滑,鱼刺入口即化。清明过后,刀鱼的骨头发硬,就失去其绝美的滋味。正如人们所说:“清明前细骨软如棉,清明后细骨硬如针。”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由于河豚带有毒性,自古以来就有“拼死吃河豚”之说。尽管如此,张家港人还是喜欢吃河豚,且“村村有高手,户户烧河豚”。特别是沙上地区,“红烧河豚”是道特色菜,河豚的鲜嫩与草头的清香完美交织,让人欲罢不能。

  河豚在清明时节最为肥美,最值得品尝的莫过于传说中的“西施乳”,其次是软糯的鱼皮,脂膏香不亚于甲鱼的裙边,接下来才是鱼肉。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据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是鲥鱼产量最高的几年。1974年,长江鲥鱼的产量达157.6万公斤,价格大概在1.4元每公斤。和其他鱼相比,鲥鱼是最贵的,且从未便宜过,对一般百姓来说宛如天鹅肉。

  △鲥鱼丰收(摄于三兴十一圩)

  1976年,沙洲三兴十一圩渔业队渔汛期每条小木船每天能捕鲥鱼数百斤,把每条鲥鱼包装起来,24小时内运到日本能换回一块西铁城手表!

  鲥鱼的绝妙在于鱼鳞,一身披挂油脂闪闪发光的鱼鳞,蒸完后油脂一半会自动渗入鱼肉,一半则浮于鳞上,脂香四溢,口中一抿,最是甘美。

  可惜,时过境迁,世上已难寻长江鲥鱼的踪迹,苏东坡笔下的“恣看收网出银刀”也将成为一个传说。

  △1973年,乡村捕鱼场面。

  深得长江母亲的眷顾,生活在长江边的我们可以第一时间享受到新鲜的江鱼。对于江中之物,父辈们无不充满感激。那些今日所谓的江鲜不仅喂饱了彼时他们干瘪的肚皮,更是他们贫瘠乡村生活的升华。  

  对于张家港人而言,偏好江鱼之鲜,也是在厮守这片河域的根的记忆吧。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