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浪子”出走云南,花13年时间打造了250亩“乌托邦帝国”

2018年01月16日 20:32:2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视频来源:一条视频)

  “我是嘉明,之前一直背包在路上,现在在大理有片农场。我从小在扬州乡下长大……”1月13日,知名短视频微信公号“一条”发布了一则标题为《改造一个浪子,需要250亩农场》的推文,并迅速刷爆朋友圈,目前阅读量已过10w+。文章中的主人公叫嘉明,一个从扬州乡下走出的“浪子”,曾经高歌诗与远方,用了13年时间,在云南大理打造了自己的“乌托邦帝国”,把诗和远方幻化成了活脱脱的现实。

  亲近土地

  流淌在血液中的扬州记忆

  高中以前,嘉明和父母生活在扬州西郊的刘集镇,父母亲都是以务农为生,也做一些小生意。在嘉明的印象里,干农活、听扬剧、看露天电影,成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最美的回忆,“后来和很多朋友聊起来,才发现,大家年少记忆最深刻的也都是类似的事情。”父母的朴实给了嘉明最初的价值观启蒙,十多年的乡村生活,也让嘉明对土地有了难以言说的的亲密感。

  嘉明说,他一直以来都是性格内向的形象,但其实是因为在那个小乡村里,他只能压抑着内心的躁动,“‘虚无’,是那时候日记本里写下好几遍的词,我背包从扬州到北京,就想看看天安门。”到了十六七岁,嘉明的叛逆期带来的风雨也就异常猛烈。

  后来,嘉明开始到处流浪。有那么三五年时间,只要有一点时间、有一点钱,就会跑出去,不会在家待着。他曾骑着一辆自行车,花一天的时间和朋友从扬州骑到南京,也曾从西安骑到宁夏,以及过黄河到山西,后来还在秦岭太白山的一个村子里住了一年,“当时,我觉得自个儿是文艺青年,我妈说我是二流子青年。”

  停下来

  13年打造“柴米多”乌托邦

  “我当时是跟着一些前辈一起做环保。去过青海的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还去过甘肃刘家峡水库。”叛逆让嘉明出走他乡,而书籍,让嘉明开始思考如何停下来。2005年,23岁那年,嘉明来到大理,迎来了人生转折点,“当时还没什么人在大理开客栈,我是第一个在双廊开客栈的外地人。”

  他娶了大理媳妇,生了孩子,还把父母从老家接来养老。“一说让他们(父母)离开扬州老家,妈妈就一连串的‘不’,理由是舍不得村里那片地里种出的青菜,嫰,鲜,好吃。”那时候,嘉明就有了自己种地的念头。用扬州乡下自然农耕、循环农业的方法,奶牛、猪、马的粪肥又循环回土地,不打农药、不施肥,“我希望家人能吃到健康的食材。”

  嘉明租下了靠近洱海边一片250亩的农田,取名“柴米多农场”,意思是柴多、米多。柴米多农场在一个叫下鸡邑的村子里,是苍山洱海中间的一片农田。开始仅是在农田里栽种四季蔬菜谷物,后来嘉明又养起了奶牛、小马、鸡鸭鹅、小兔子、鱼、猪……农田被拓展成一个农场, 一不小心,柴米多农场的产量就超标了,嘉明就和一些农户联合发起了柴米多集市,每周一次,卖自己种植的瓜果蔬菜。后来,大理的很多艺术家、手艺人也来市集,把自己做的皮具、布料、银器、木器都拿来卖,就像一个农场大派对。渐渐的,嘉明将柴米多发展成了一个文旅产业综合体,13年的时间,他打造了一个“柴米多”乌托邦帝国。

  理想加实践

  成就“最靠谱的文艺青年”

  嘉明被称作大理“最靠谱的文艺青年”,面对这个称号,他笑称,“也许是因为不只有理想化的想法,更有将它变成现实的实践吧。”

  去年6月,嘉明因为家事回了一趟扬州。在他的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昨夜的扬州是回不去的故乡,只有说书人还连接着少时的回响。”配了一张扬州评话表演者表演的照片。嘉明说,由于扬州老家即将拆迁,他父母和姐姐一家也已经全部搬至大理,以后回扬州的机会就很少了,他很怀念,记忆中老扬州的样子,也有意愿回归扬州,为家乡做些事情。

  提起最近的打算,嘉明说,出版社在约他写一本书,关于嘉明和他的朋友们、柴米多和大理社区的故事,名字还没有想好,大概会在夏天的时候出版。13年时间,“浪子”变成孝子和慈父,在很多人忙着存票子买房子换车子的年纪,嘉明在大理种地、盖房子、办集市……以及,每日坐看洱海潮起潮落。

  (来源:扬州发布,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