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如果给未来写一封信,你对自己有怎样的期许?对家国有怎么样的真诚期盼?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我苏网联合江苏新闻广播推出国庆特别系列报道《我们正风华》,捕捉新时代下鲜活多彩的奋斗面孔,邀请他们以书信为证,描绘自己心中第二个百年的模样,许下坚守岗位再建功立业的决心。两个百年接续,跨越时空对话,无论是立志开路破局,还是处处尽责尽力,交由时光见证我们努力、争气、奋斗的样子。国庆来临之际,一起见证这份拳拳丹心。
2月25日,和煦的春风送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的喜讯。80岁的赵亚夫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登上领奖台。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爱好就是帮助农民富起来,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想要继续奋斗。”
一颗心紧贴农民传播着科技星火,一双脚深扎田地默默奉献敢吃苦,纵使已到耄耋之年,这位一辈子只想做一件事的老人心里念的想的还是那句 “帮助农民过上好日子”。
初心是根植在心中不灭的光火。1958年考入宜兴农学院时,17岁的赵亚夫就立志要让农民吃得饱、过上好日子。远赴日本学习水稻、草莓等种植技术,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心为了“把技术带回祖国,让农民增加收入”。
一心为民,助农为乐,圆梦一方百姓。背包、雨伞、剪刀、运动鞋,在镇江市农科院赵亚夫事迹馆,收藏着“亚夫四件宝”。
2001年,赵亚夫退休后作为志愿者来到镇江最贫困的茅山老区戴庄村,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刮风下雨的时候,别人都往家里跑,赵主任还往地里跑。”戴庄村的村民谈起赵亚夫,有说不完的话。丘陵山区雨水多,下雨时,赵亚夫总能“变”出一把伞来,给地里的农民撑伞,而自己却常常被打湿。
下乡调研、开展讲座、参加仪式……无论去到哪,他都背一个黑色背包,装满必备器具和一台笔记本电脑,遇到技术问题马上查资料。为了方便给农民示范,他还会随身携带一把修枝剪,手把手教农户修剪的方法和技巧。不是泡在田里,就是在为农民奔走,解决技术难题的路上,下乡调研的路不好走,赵亚夫从来不穿皮鞋,总是一双运动鞋。
曾经的“光棍村”如今成功“翻身”,在茅山老区已属第一方阵。几十年来,赵亚夫先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50多万亩,给16万农民带来200多亿元直接收益,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在农业这条路上,赵亚夫一条心走到底,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草莓品种及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技术含量高、农民看得懂、听得明、学得会的科普手册,达到100多万字。“我知道农民要什么,知道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引着他们前进,因此,我获得了他们的信任。”赵亚夫说。
今年4月,赵亚夫过了自己的八十岁大寿。“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退休没能停下来,现在已经80岁的我,仍旧还不想停下来。”谈及对未来的农业农村有何期盼和寄语,他略做思考,坚定地写下:
目前中国的农业农村随着科技、经济发展的不断重大突破,未来会产生很多令人无法想象的结果。
我希望中国农业、农村,无论如何发展,都会永远留存着绿水青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衣食住行简朴温馨,平淡健康,适度舒适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是,大家都会认真、努力地确保着自然资源的延续再生产。
我会在自己不多的余生中为此继续奋斗!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我苏网综合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 编辑/秦玉婷)